中国?的冠服制度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初步的雏形,到了西周时期,随着政治社会的等级制度的逐步确立,冠服制度也基本完善了。当时的周朝不仅确立了服饰制度,而且还专门设有“司服”一职,职责是掌管服制的实施与安排帝王贵族的穿着。 周代的后期,强调借冠服制度来突显“礼制”的观念,透过服饰的穿着表征出礼仪规范。当时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及嘉礼五大类,根据这种需要而出现各种规范的礼服,而且不同阶级、地位、角色的人,都有符合自己身份的礼服。 冠服制度中冕服的冕冠 下面主要介绍祭祀之礼时帝王百官必须穿着的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玄衣、纁裳组成。冕冠的造型是在冠的顶部覆盖一块木板,木板前端呈圆弧形,后部为方正形,隐喻“天圆地方”。在通天冠的前方镶有金蝉纹样的饰物,金蝉的金取坚刚之意,蝉取居高饮洁的。在冕冠的前后两端,垂以数条五彩丝线,上面穿以数颗玉珠。在祈天时,冕冠前后各十二条丝线,每条丝线穿十二颗玉珠,根据祭祀的对象不同,丝线与玉珠的数目也有所不同。在两耳的附近各垂一段丝绳,末端垂一颗丸状玉石,称为“充耳”,其含义是提醒戴冠者勿听谗言。
冕服的十二服章
冕服的玄衣、纁裳中,玄衣是指黑色的上衣,纁裳即绛色的围裳。冕服上有纹饰,上衣的纹饰用画绘,下裳的纹饰用刺绣。纹样的数目按等级高低而有所差异,最高等为十二种纹样,称为“十二服章”。这十二种图像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纹皆有含义,隐喻在位者得风操品行。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耀之意”,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雉鸟)取其“文采华丽”,宗彝(为祭祀礼器的对杯,其中一为虎,象征勇猛,一为长尾猴,象征智慧),取其“慎宗追远”,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养民以天”;黼(斧)取其“果敢决断”;黻(状如两个弓字相背),取其“能明辨”。后来,日、月、星被画于旌旗,不再施于衣服,帝王在最隆重的场合只用九章。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周代的统治阶级借助严格的冠服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达到“礼制”、维系“伦纲”的目的,以便巩固其统治。到这种服饰制度对服饰文化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冠服制度成为一种独特的仪式服装,开创了中国帝王服装的一脉体系,成为中国灿烂的服饰文化中最绚丽的一笔亮色。
曲裾深衣 平民服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