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服裝簡史
水族是古代“駱越”的一支,秦代時遷入黔、桂邊境。唐宋時,水族婦女“束髮椎髻”。明代,男子留長髮,綰結于頭頂,穿交領、無扣長衫。由於明代政府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政策,大量漢民遷入水族居住地區,通過與水族長期相處、通婚,一部分漢族融合於水族,漢族的一些服裝款式和穿著方式也在民族融合中為水族所採用。至清代,受政府強制改裝的影響,老年男性剃髮留辮,頭戴瓜皮帽,穿大襟、圓領、闊袖的青藍布長衫,內襯白布短褂,下裝為青藍色寬腳便褲,貓頭鞋或翹尖布鞋;冬則著棉布長袍,穿夾褲。青壯年剃髮綰辮盤于頭頂,以青布包頭;上身穿大襟、無領的短上衣或長衫;下穿直統便褲;腳穿布襪和元寶蓋布鞋。年長婦女多綰發于頂,用青布方巾包頭。中青年婦女將長髮梳成一把,盤繞于頭,包青、白布長條頭巾,盛裝時插上各種銀飾品;上穿對襟、圓領、闊袖、有銀扣的短上衣;下裝多為百褶裙,有的還扎裹腿,腰部繫腰巾(圍腰);腳穿翹尖鞋或繡花鞋。
水族老年男子剃髮,著大襟布扣長衫。中青年男子剃髮,纏青藍布包頭,多穿對襟布扣短衣。在作客和喜慶節日時,外罩一件馬褂,穿元寶鞋。男子服飾與漢族衣著大體相似。{page_break}
水族圍腰
水族服飾。流行于貴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飾綴繡片,在梯形外輪郭內繡五彩繽紛的花草、蝴蝶等圖案,有的釘銀泡等裝飾。穿時係銀鏈,與圍腰口銜接處的銀飾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為內容的浮雕銀花,既是挂勾又是裝飾。水族女衣較長,圍腰與衣長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護、美化服裝作用。
為防毒蛇鑲花邊
大多數已婚婦女的衣服都鑲有花邊。傳説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雜草叢生、毒蛇為患。一個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絲線在衣領、袖口、襟邊、褲腳上繡上一條條紅紅綠綠的花邊,又在鞋上繡上一些花草。她穿上這身衣褲和鞋子,獨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見了她就逃走了。此後,水族婦女繡花邊的衣服逐漸傳承下來。
水族服飾的傳承和發展
隨著現代文明進程的日益加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水族服飾作為水族最直觀的外部標誌,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隨著市場經濟在水鄉各地的逢勃發展,隨著城鄉人口的相互交流,水族服飾的傳承和發展面臨挑戰:
一是現在的水族男女青年紛紛離開祖輩居住的家園外出務工,融入到社會的大溶爐裏。他(她)們在接受先進生産技藝的同時也接受了先進的思想觀念,他(她)們買市場上的成品衣服穿,在穿戴上與漢族青年無異。
二是水族服裝做工繁雜,費工費料,年輕人為方便直接購買漢族成品衣服穿。
三是小孩子從讀書到走入社會,基本上都是穿戴漢族服裝。
四是人們的思想觀念轉變了,水族女子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她們衝破禮教的束縛改穿漢裝,並以此為美。{page_break}
但是,水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突破傳統畢竟是少數,水族服飾以其莊重、大方、飄逸的造型,受到廣大水族人民群眾的喜愛。只是在衣料質地、顏色、款式等方面有所改變。過去,水族婦女自己種植棉花、自己織布、自己染色、自己裁剪、自己縫製;後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衣料由家織布向機織布轉變,集市上便開始有專門縫製衣服的藝人,人們可以買來合意的衣料請人代做衣服;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水族服飾在加工、生産和製作方面也上了規模和檔次,服裝藝人購進各式各樣的衣料,做成各種款式的成品服裝(主要是衣料品質、長短尺寸、顏色深淺、有無花邊裝飾等方面存在差異),然後拿到集市上賣,人們只要口袋裏有錢,不用再費心去買布,可以直接到市場上隨意選購自己喜歡的成品衣服。有些能幹的水族婦女還將民族服裝店開到縣城,大量加工生産水族倣古服裝,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隨著各級黨政部門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隨著各民族間的相互交流和了解,水族服裝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喜愛。現在,水族服裝在三都自治縣縣城已經得到普及,各機關單位的女職工基本上都制有水族服飾,各民間花燈隊、舞獅隊、舞龍隊等都將水族服飾作為隊服。水族服飾的發展出現了喜人的一面。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