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东盟成员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中小鞋服企业数量占各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在创造就业机会、出口创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截至2011年底,印尼中小微企业总数达到5200万家,吸纳了97%的劳动力,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占出口总额的70%;泰国现有300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雇佣劳工1050万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78.2%,产值为3.75万亿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8%;新加坡每10个就业者中,就有6人受雇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越南90%以上的农业企业均为中小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中小企业的“全能”作用更加突出,例如,柬埔寨目前共有589家制衣和制鞋企业,员工40.6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24%,去年出口创汇43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高达88%。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群体中的“困难户”,在生存、发展、抵御风险等领域面临着诸多困难。多年来,帮助中小企业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跨越,始终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东盟国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成效显著。
政策措施保驾护航
2000年1月,泰国出台其第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案“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泰国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规范化阶段。马来西亚政府在2012年至2020年中小企业发展蓝图中,提出采取6项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印尼政府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重视在政策、资金、税收、国内市场扶持,以及鼓励出口等方面大力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尤其强调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2008年以来,文莱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大面积、大幅度的减税计划,仅2008年至2009年就减税4.5%,极大调动了中小企业和外国公司的投资积极性。此外,越南前不久通过提案,将中小企业和雇佣大量员工的企业税收削减30%。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