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国外搞倾销,国内搞侵权,中小鞋企的“品牌战”时刻硝烟弥漫。
品牌鞋企的代表可以是普遍,但绝不特殊
前几年有这么一句话,“耐克乃名门闺秀,李宁却山野村姑。”从“Everything is possible”到“Making the change”,新的logo却成了阿迪的同门师弟,重整后的李宁只博得一“庸俗”、“二流”的口碑,曾经的名人效应缘何成为今天的饭后谈资?
我们知道耐克是趋向于传播一种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能唤起人们的运动欲望。而李宁却介于运动和休闲之间,似乎只能走路、打打高尔夫吧,想想如此“高雅”的定位会赢得几分信赖?盖洛普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李宁就如同一个身边的朋友,很熟悉很亲切却缺乏个性。
不仅仅是李宁在鞋品牌的树立上身陷囹圄,中国大部分的中小鞋企也同病相怜。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不难看出,微型鞋企就是再有类似于名人这样优越的营销策略,再有温州这样广泛的营销渠道,再有网络这样庞大的服务管理,也无法企及优质的、富有个性的产品的研发。尤其是如果如今中小鞋企没有“杠杠”的产品,所有的一切服务和策略都是缘木求鱼,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就是证明。
现今,我国的中小鞋企面临一个共同的瓶颈。去年,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中小鞋企品牌发展瓶颈解读》中提到:国内部分鞋企在遭遇经营困境时,不是想着如何寻求更合适的商业模式,而是绕道走,选择横向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中小鞋企长期以来形成的诟病,这无疑是在自我放逐。当我们想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时,首先应该审视自己当前的本业是否足够的牢靠。对于中小鞋企而言,需要的不是“看什么火就做什么”投机性的多元化,专注本业需要企业有更强大的行业抗压能力。
在笔者看来,这种强大地抗压能力就是一个鞋企所应具备的创新潜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中小鞋企做大做强的根本,有了可靠的产品为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投资于企业管理的信心。
站在中小鞋企的立场上看,现实的困境就是研发设计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强大的技术、资金支撑,常理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品牌的植入和模仿就不失为一种过渡,但前提是:这只能是作为过渡,而非中小鞋企长远发展的金科玉律。西方有句话,你无须为发明不是圆的车轮而伤脑筋。模仿、植入品牌是为了启发我们遵循合乎规律的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而不是去利用这个品牌为自己赚暂时的利润,但是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或许该学习安踏——将运动与时尚联姻,keepmoving!因为站在giant的肩膀上,你才会看得更远,不要怕今天的模仿,社会学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就是看懂了怎么走后,要自己往前走,摸石过河。
创新才是最终的胜利
还是会老生常谈的说起民族品牌的伤痛,李宁的状况百出,让笔者不禁想到上个世纪李宁的品牌创建,是经过了多少的艰辛和多少人的努力付出,才以健力宝为依托,打造了民族品牌曾经的辉煌。
如今虽然品牌仍在,可是由于定位不明确、设计不新颖、模仿、库存等问题,李宁走了下坡路。痛惜的同时更是对中国中小鞋企存亡的担忧。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就笔者看来,电子通讯及电子商务如此繁华的今天,中小鞋企的成长,产品的研发才是重中之重。有过关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产品质量、营销渠道、市场开发这一系列的概念和硬件就会在这个“村子”内随之依附。鞋的品牌就像一个人,穷人永远只会看着富人富,却不去想富人如何富。他如果本身心胸狭隘、邪恶凶残,就是锦衣玉食也还是虚有其表,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就像“中国制造”终于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丢掉了享誉世界的桂冠。顾客对企业的信赖是对产品的信赖,如何赢得“上帝”的信赖是靠产品的魅力无限,魅力无限才是独一无二的无限风光。
正如在今天,大家对“高露洁”的牌子耳熟能详,却不知道威廉•高露洁这个人,为什么?如果微型鞋企能够在模仿品牌的基础上,研发出靠谱的、富有个性的产品,随之再寻求合适的营销团队,中小鞋企才能真正的扔掉拐杖、挺起胸膛大步向前。正如一种憧憬:希望有一天——人们可以忘了李宁,但都倾心李宁牌的鞋子,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的理由不分你我,但是成功的闪耀却类似的让人回味无穷。顺势回首,看看伦敦奥运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伴随着品牌鞋企的胜利凯歌,谁能够否认这些璀璨的星光不是昨天在黑暗中摸爬滚打走过来的?谁又能够否认这些星空嘹亮的声音不是无数次碰壁、模仿、学子之后永于创新的成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