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布朗族服饰文化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布朗族服饰文化

服饰是文明的窗口,思想的形象,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而且还是民族构成要素之一和识别民族的标记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历史悠久、色彩斑斓、美观大方。早在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第1517卷《云南总部·窝泥考》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男人环耳跣足,妇人衣花布衫,以红白绵绳,辫发数绺,海贝杂珠,盘旋为螺髻,穿青黄珠,垂胸为络”。自古以来,哈尼服饰主要以自制黑色或青色土染布为主,经弹棉、纺线、拉线、织布、染布、裁缝、刺绣等繁杂的多种工序而成。


  一、哈尼族服饰的渊源


  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在哈尼族《哈尼阿培聪坡坡》和《云南民族史》中记载:哈尼族的先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后来,哈尼族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明永历帝诏时,一些哈尼族小土司效仿制作长官眷属穿戴的衫、裤、袍(银铃、银泡、银花、银币、银链等银饰品),并为适应山地劳作也吸收了一些短衣窄袖,半臂无领直襟,襞开四逢而扣合的简易服,明代汉服成为哈尼族及其它民族追求的时尚。青年女子着低领镶花边、半袖间套绣花窄袖长袍,佩云肩,穿镶边大管裤。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经历了母系氏原始族群,至滇池地区的奴隶制及封建领主制社会。哈尼服饰也历经沧桑,在文革时期被视为封资修强令改装。如今随着党的民族政策逐步深入实施,哈尼族服装也伴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不仅款式多元化,而且在用料选料上也十分讲究,并趋于向“贵族化”发展。如今,哈尼族的服饰正逐步成为五十六个民族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哈尼族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的古老民族(也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民族,计190余万人)。哈尼族服饰中的图案或头饰具有标志性、规范性、表达性和信息性象征。


  哈尼族是尚黑的民族,特别是哈尼族服饰自古以来主要是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色调,因为,在哈尼族的社会里,黑色均具有驱邪的巨大威力。《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载:哈尼族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居于“色隅”(今大理洱海)一带时,穿戴洁白的服饰,后来外族人入侵,哈尼族寡不敌众被迫南逃,几经血腥奋战,为不被敌人发现,哈尼族不得不丢弃显眼的白色服饰,哈尼族发现与山林浑然一体的黑色和青色最安全,从此,哈尼族服饰着装换成以黑色和青色为主色调。(注:“黑色”是哈尼族对祖先战败南逃历史的记忆)。



{page_break}



  二、古老的哈尼纺织工序


  自古以来,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穿的衣裤都是自己制作的,其制作过程要经过种棉花、弹棉花、纺线、织布、淀染、裁缝等10余种繁杂工序。


  弹棉:弹棉也就是弹棉花。弹出的棉花用来纺线、织布和做衣裳。哈尼族的弹棉花工具十分简单,砍一根老透了的竹子,划开削滑,弯成弓形,栓上牛皮筋做的绳子,再用一根紫檀木棒,把它砍出肩来。用棒去敲牛皮筋,使之振动,往轧好的棉花上一碰,棉花就裹上了。纺线:纺线时,只要把棉花条先用手捻出一小段线,然后绕在钩头上,用左手夹住棉条,吊住线锭,右手把筒裙一掀,露出大腿,把线锭往大腿上一搓,牛角轮就转起来,把线扭紧,左手边放松,右手边捻拉,一根 一米 多长的纺线就纺出来了。织布:哈尼族的织布很特殊,把四根竹子或木材栽在一起,挡上两根方木,挂起织扣,织扣的下方栓两条踩档,这样就可以织布了。染布:哈尼人把山间的板蓝叶或自己栽种的小靛采来,用石灰水浸泡,就得到了蓝色。哈尼人用得最多的是青色,所以,自古就有房前屋后种植着蓝淀,青出于蓝,在蓝靛罐里多染几次,就得到了青黑色。


  三、哈尼服饰的内涵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图案,既是哈尼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角色和年龄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人物合一的生存理念。全世界近190余万哈尼族中就有20多种支系,其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每个图案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都是一个深奥而难以破译的密码。


  哈尼族服饰用青黑色自染布料为主,因为,哈尼族以青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青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青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特别是,哈尼族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是能够免除灾难,是哈尼族生命和民族的保护色。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男式服饰配以动物图案,女式服饰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饰各具特点,比如:绿春县哈尼族哈欧支系(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三个部分:“包头”、“衣裳(两件或三件套)”、“裤子” (包括一条黑色腰带)。哈欧妇女头部包黑布头包,包扎后绣上一块方形彩带图案,包头一端和图案一端各缀有一束用红色的彩穗。哈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哈尼族男子服装,服饰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款式大体一致,成年男子的头饰绝大多数为黑色土布包头。直到本世纪50年代,哈尼族服装,无论男女老少均为蓝色和黑色,就一地区或一个支系而言,色调不仅单一,款式也单一,仅有男女老幼之别而无款式的多样,全体男子一种款式。


  四、绿春哈尼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绿春哈尼人民,用传统的纺织方式保存了自己深厚、浓郁的民族服饰文化,特别是哈尼妇女服饰的色彩和图案,透射出了浓厚的梯田文化特征和厚重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并蕴藏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翻开绿春的历史篇章,可以了解到,解放之初,世居在绿春的哈尼族各大支系,都完整地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族服饰,那时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种棉花、纺线、织布、靛染、刺绣、裁缝,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朴素大方地穿着自己缝制的黑布土衣,后来,(八、九十年代),许多农村的青年人出现了不爱穿哈尼服饰的现象,甚至于不好意思穿哈尼服饰,说是哈尼服饰太传统,太老土,其原因是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服饰市场的“泛滥”和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大量进入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穿黑衣青裤、黑裙的旧俗已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异彩纷呈,而且,连衣裙、迷你裙、中山装、西服等新潮服装已被哈尼族青、中年人所接受。在“哈尼山乡”绿春,几乎所有的哈尼族青年男女的衣着打扮已汉化,讲哈尼话的哈尼族年青人和儿童也逐渐减少了。然而,没过几年,这一不好的风气逐渐消除了,虽然,绿春哈尼男子服饰已基本汉化,平时多着汉装,但是,哈尼服饰仍然是节日的盛装。令人称绝的是哈尼人可以从服饰的变化中表现出人生的历程:少女、少妇、老妇……甚至婚丧情况也一目了然。


  绿春有21万人口,而哈尼族像一棵古老的大榕树那样自古枝繁叶茂,其哈欧、腊咪、白宏、果角等七大支系都世居在绿春,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8.2%,是全国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居住在绿春县境内哈尼族各大支系的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仅绿春县城附近哈尼族哈欧支系的服饰就有30多种款式。但都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也具有现代文明的气息,而且都能适应于梯田农耕劳作,


  进入21世纪后,绿春积极开发图案精致美、款式多样、色彩艳丽的哈尼服饰,并在全县范围内掀起穿哈尼服饰的热潮,这源于2004年11月22日 举办 首届中国·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活动,活动设宴2041桌,宴长2147米 ,期间,还隆重举行了大型文艺晚会和哈尼族服饰展演,因此,同年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这是哈尼族历史上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让每一个哈尼人值得自豪的一件大事。


  “十五”时期,绿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借助丰富森林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提出了建设“哈尼文化生态县”的战略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全力展示民族风采,,着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些古朴的民族文化,2004年至2008年连续五年成功举办的五届“中国·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绿春哈尼人民一起穿起了异彩纷呈的哈尼服饰,哈尼服饰成了绿春一道靓丽的风景,并成了绿春哈尼人民的一种生活时尚。当前,绿春正在兴起了开发哈尼服饰、穿哈尼服饰的热潮,绿春真正成为了哈尼服饰的大舞台。如今,走进绿春,不论走在大街小巷,还是走在大寨小村,不论走进酒店宾馆,还是走进饭店山庄看到的都是穿着五彩斑澜哈尼服饰的人们,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page_break}


  五、绿春发展哈尼服饰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2004年至2008年,绿春县连续五年成功举办的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不但促进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歌舞文化和独具风味的哈尼饮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而且,积极推动了以哈尼族哈欧支系为主的优秀服饰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


  哈尼族文化资源是绿春县重要的特色文化资源,哈尼服饰文化是绿春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之一,《红河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绿春要着力开发哈尼族传统文化、民族服饰、银饰、哈尼族节庆娱乐活动为重点,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这是上级对我县的要求,更是我县努力的目标。


  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是绿春哈尼服饰展览的大舞台,而,哈尼服饰也是衬托长街古宴的珍贵装饰品。哈尼服饰市场前景如何?这是我县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2006年,坡头玛龙哈尼服饰店组织成立了玛龙哈尼服饰协会,同年,哈尼十月年期间,精心筹办了首届哈尼服饰展销会,仅在展销会中,5名会员均纯收5000元以上。2007年,县委、政府引导在县城区从事哈尼服饰生产的33名哈尼族妇女,成立了绿春县哈尼服饰协会,之后,协会采取“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教技术”的方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去年“三节”活动期间,部分协会会员在街心花园举办了大型哈尼服饰系列产品展销会,所展产品得到县内外广大朋友的青睐,同时,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和精心打造品牌,目前,我县的哈尼哈欧新款服饰逐步销往外地,切实增加了从业人员的收入,(现在,绿春哈尼哈欧新款服饰已成了国内外研究哈尼文化专家学者们的收藏品,而且,成了州政府接待处最靓丽的一套礼仪服)据调查显示:2008年,33名哈尼服饰协会成员中收入最高的突破10万元,最低的也达8000元。实践证明,绿春哈尼服饰系列产品的市场非常广阔,哈尼服饰产业一定能使广大群众增加收入。


  绿春县哈尼服饰图案蕴含的文化内涵、繁杂的刺绣工序和多彩的系列成品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赞。特别是,2008年坡头玛龙综合服务社在县供销联社和黄连山管理局的支持下,精心组织15名哈尼族老人,成功展演的2次哈尼族传统纺织工序,包括纺线、煮线、洗线、拉线、调线、绕线、织布、淀染、凉布、裁缝、刺绣、成品展览等13个工序,为绿春哈尼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奠定的坚实基础。


  笔者认为,哈尼服饰产业是绿春县发展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突破口。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哈尼服饰这一珍贵的文化瑰宝,让服饰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绿春的一项助农增收、推动旅游发展的文化产业,现结合绿春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县委、政府要充分重视哈尼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服饰文化研究经费的投入,加强对基础好、懂文化、能研究的人才培养工作。


  二、旅游局、文体局、文产办、生态办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哈尼族历史和哈尼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整理,直接指导哈尼服饰协会研发能走销国内外市场的丰富多彩的哈尼服饰系列产品。


  三、加大投入,正确引导哈尼服饰协会成员到外地展销系列产品,积极探索哈尼服饰系列产品的市场,并以此为载体,把一些好商家、大企业引进绿春,促进绿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四、要鼓励、帮助和扶持民间建设哈尼服饰传承馆,积极培养5至8名能展演哈尼族传统纺织工序和能生产传统哈尼服饰及新款哈尼服饰的传承人,把哈尼服饰传承馆建设成“活”博物馆,并让其成为研究世界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最佳“基地”。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