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民族,过去曾信仰萨满教。其先民为“隋唐时的黑水陌赫”,族源可上溯至先秦时的肃慎。赫哲族的族称来源于赫哲人自称的“赫真”,意为“下游”、“东方”,即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又有“黑斤”、“赫金”、“黑哲”等称谓,是“赫真”的同音异写。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赫哲人自称"那乃"、"那贝"、"那尼敖",意为"当地人"、"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人口有4000多。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本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 特色文化
赫哲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赫哲人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产生于1985年的“乌日贡”节,是个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历时3日,地点在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这是叉鱼技术在陆上的演练和再现。草球用湿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入夜,江边燃起堆堆篝火,举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和歌舞晚会。人们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神鼓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整个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人民热爱音乐,善于歌唱,流传着许多民间歌曲,主要有,“嫁令阔”、“赫尼哪”等,歌词多为触景生情即兴编出的。“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空康吉”(口弦琴)是赫哲族占代流传下来的乐器,但现今能熟练演奏的人已不多。{page_break}
三. 服饰聚集
赫哲人因有用鱼皮制衣的习俗,故被称为“鱼皮部”。赫哲族妇女挑选三四尺长的脘鱼、鲑鱼、鲟鱼、鳇鱼等,尽量完整的剥下鱼皮,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再染色制衣。赫哲鱼皮衣物主要有长衫、短衣、套裤、围腰等,都是由数张鱼皮缝合而成。长衫样式类似旗袍,短衣有对襟和大襟两种,领襟和袖口处镶有染色鹿皮云纹等图案,并以鱼骨、海贝、铜币做装饰,风格粗放,这说明了赫哲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套裤分为男女两式,男子的套裤上端为斜口,女裤为齐口并镶有花边。除了鱼皮衣以外,赫哲人也穿狍皮大衣、鹿皮衣和布衣、绸衣等衣物,鞋用鱼皮及狍、鹿腿皮做成,内絮乌拉草。妇女们喜欢戴耳环、手镯等首饰。
赫哲族的装饰图案很丰富,他们的衣帽绣着各式各样的云纹图案和各种花朵,构图壮观、美丽。他们的绘画和雕刻也很精美。绘画大多以植物、动物和佛像为题材。家具、器皿,特别是桦皮盒干都刻着精细的云纹、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等,虚实相间,精致美观。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用胖头、鲑、鲩、鲤鱼等皮制成衣、裤、靰鞡、腰带、绷腿、围裙、手套、口袋等。赫哲族男女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以适应狩猎或捕鱼。制做鱼皮服饰,先将鱼皮剥下晒干,然后用特制的熟皮工具反复捶打、揉搓,直至柔软,再用各色野花染成彩色。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线。鱼皮服饰具有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美观等特性。
鱼皮袍: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
赫哲族的鱼皮袍等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缝衣服的线也是鱼皮的。鱼皮线是将胖头鱼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线细)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使用时再勒一勒,就更细而柔滑流利了。
鱼皮袍等鱼皮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的那乃人、乌尔其人、基立亚克人及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等也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的历史,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比较丰富而典型的。这充分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近几十年来,随着赫哲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纺织、化纤等各种现代服装鱼皮套裤是用怀头、哲罗或狗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男式的上端为斜口,女式的上端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花边。冬天穿它狩猎抗寒耐磨,春秋穿它捕鱼防水护膝。
桦皮帽
赫哲族的桦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顶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及狍、鹿、鱼的形象,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的信物。
手套
赫哲人戴手套主要是为了防寒。手套是他们冬季必不可少的。赫哲人的手套多用狍皮制成,主要有“沙拉耶开依”(五指手套)、“瓦拉开依”(皮手闷子,只有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和“考胡鲁”(皮手闷子,筒长并有活口)三种。三种手套各有特点,“瓦拉开依”便于拿东西却不能握枪射击。“沙拉耶开依”精巧美观,套口处多镶有灰鼠皮边和云字花边,手背面上还多绣有花纹,又便于拿东西和射击,但保暖性却较差。人们在冬季出猎时喜欢戴“考胡鲁”,戴上它后,可以把筒套在袖口上,并用皮绳系紧,手可以从手掌面手腕处的开口自由出入指套,冷时放进去,需要时可以随时缩伸出来。{page_break}
鱼皮鞋子
鱼皮鞋多用怀头鱼、哲罗鱼、细鳞鱼、狗鱼、鲑鱼和鳇鱼等鱼皮做鞋帮、鞋底,鞋靿则必须用狗鱼皮或鲶鱼皮。这项技术早已失传,通常用兽筋或鬃毛替代鱼皮线。鱼皮鞋的造型比较简单,最简单的是用一块长25、宽21釐米左右的鱼皮,在一端中间剪一个半圆作为鞋口,缝合即成。复杂的还要加上鞋靿,像短靿的靴子。
制作工艺
鱼皮衣饰的制作过程是:将适宜做衣裤鞋的蜇罗、 条、草根、大马哈、怀头等鱼皮剥下晒干,用熟鱼皮的木槌(空库)和槌床(亥日坎)捶软后,按照鱼皮花纹拼缝成一大张,再按身材大小剪裁缝制。缝制鱼皮衣饰要用鱼皮线,这种线是用胖头鱼皮做的。
兽皮衣饰的制作过程是:先熟制兽皮。熟制兽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光板皮子的熟制,一种是带毛皮子的熟制。
光板皮子的熟制是:将兽皮用缸或木桶泡上(冬季六、七天,夏季三四天),泡至毛掉时用木刮刀刮,刮干净后晾干,后用木铡刀铡软,再放进缸里用狍脑浆水泡,泡好后用绞杆将浆水绞干。制衣时再用木铡刀铡,用木槌在槌床上捶,捶至皮子柔软剪裁制衣即可。
带毛皮子的熟制是:用朽木屑拌水,在皮子上抹一层,卷上闷半天或一宿,然后将皮子撑开刮去肉脂,用木铡刀铡或用木刮刀刮。为使皮子更柔软,用发酵的苞米面闷一宿后,再用手揉搓,用大齿梳子一遍即可剪裁制衣。做兽皮衣裤使用的线是饱、鹿筋制成的。衣服的钮扣用骨头、木头或皮条。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