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食物中毒而死、因病魔缠身而死或因某种事故而死……这样的死因并不新鲜。而近日一条因敷面膜中毒实属鲜见。“女子敷面膜”致死的消息在微博上火热传播,引发消费者对美白面膜质量的担忧。消息称,死者是福州一位40来岁的金女士,所用面膜为一款珍珠美面膜,使用后,使用后全身发红,嘴唇发紫,后来死亡。
因为一款面膜,屈臣氏与一桩命案牵连在一起——福建一女性顾客在使用了屈臣氏珍珠臻致美白面膜后死亡。对此,屈臣氏昨日透露“面膜致命”事件仍处于调查阶段,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消费者的死因与该产品有任何关系。虽然强调产品已通过多重安全检测,但公司还是立刻将该产品在全国网点暂时下架,并联系供应商进行进一步检测。其还称,已与顾客家属及相关政府部门取得联系,但目前未获得消费者家属同意配合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
对于“面膜致死”风波,多数业内专家均表示,虽然没有尸检报告无法作出判断,但在一般情况下,面膜是不可能快速致死的。也有专家表示,面膜致死“从理论上是基本没可能的,但也的确存在极特殊的过敏人群。”目前虽然事件还未有调查结果,但屈臣氏引以为傲的自有品牌战略还是被推上风口浪尖:通过事发时死者使用的屈臣氏珍珠臻致系列的眼膜产品上的标注,我们找到“被委托生产厂家”为诺斯贝尔,之后发现屈臣氏超过2000种自有品牌全部靠贴牌生产,其质量管控再次受到质疑。
贴牌生产对于国内众多传统生产型企业来说是个很寻常的运营模式,延伸至制鞋行业亦是如此。而此次的屈臣氏面膜中毒暴露制鞋行业贴牌生产同样面临危机。我们知道,对于刚起步的中小型鞋服企业,无品牌、无知名力、无影响力只能依靠贴牌生产维持企业。而当鞋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简单的贴牌不能满足现状,建立自有品牌成为企业发展趋势。因为自有品牌的产品利润更高。业内人士算了笔帐,以屈臣氏的面膜为例,一片普通的面膜如果成本3元,零售价20元,销售自有品牌的毛利就是17元。但如果是代理产品,小品牌进价是五折,大一点品牌的就可能要七八折,利润相差很多。但高利润背后,也带来了自有品牌的风险。
制鞋行业作为国内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多鞋服企业注重自有品牌,因此在有足够的资源及能力时,便会建立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固然好,但也有一定的风险,要保证产品质量、市场趋势等各方面问题。一位国内鞋业权威人士曾在一次论坛上指出,贴牌生产最大的弱点就是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企业的手中,仅靠加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且容易因为加工出口量大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
那么,OEM企业的出路究竟在何方?对这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专家们早已开出了“自创品牌、追求更高附加值”这一万金油般的药方。{page_break}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贴牌生产,产品生产线、企业的运营模式都是做外销的方式。自创品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杭州一家外贸鞋企负责人感慨道,要真正实现从贴牌生产到自创品牌的转身,必须解决的问题很多:自创品牌需要一流生产线,原有的生产线怎么办?新品牌要有自己的风格,设计团队从哪里来?如果转为应对国内市场,销售渠道怎么拓展?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问题。
因此,对于自主品牌与OEM两重天的命运,就曾有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外销市场目前还是离不开中国鞋企,但企业不能一味坚持过去贴牌生产的老套经营方式。要取得长久的经营效益,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
正如某行业人士所感慨的:“贴牌业务是生意,品牌业务是事业。”以贴牌创业、以创牌立业才是我们企业发展的追求。众所周知,可口可乐人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假如可口可乐的工厂一把大火烧掉,全世界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一定是银行争相给可口可乐贷款。”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和力量。同样,我们的国有品牌海尔之所以海外投资能成功,关键不是出口创汇,而是出口创牌。
事实证明,自有品牌的确成了企业自救、破冰前行的法宝,立足2012,迎接一个新化莫测的世界,一个重新洗牌的市场格局,因为就目前这种情况,好的企业和好的产品更能被凸显出来,自主品牌厂商能以更短的时间实现与世界接轨。
来源:慧聪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