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本土品牌新宠“轻奢侈”上下通吃 塑造2012时尚流行新趋势

本土品牌新宠“轻奢侈”上下通吃 塑造2012时尚流行新趋势

自从“轻奢侈”打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其中,本土服装品牌也不例外,这一上下皆可通吃的法宝也成为今年以致今后奢侈品牌新的流行趋势。


  轻奢侈概念


  轻奢侈是没国际一线大牌价码,但大多属于大牌的年轻化延伸品牌,是一种较为小众的消费品,也是入门级的奢侈品。其不会像快时尚品牌那样成为街牌,又不会像奢侈品大牌一样太注重营造尊贵感,而是坚持以顶尖设计师的原创设计和高品质的面料工艺为核心竞争力。


  “向往相对合理的价格区间,热衷于不落俗套的设计方式,崇尚高品质的原创作品,拒绝低质量、高产量的更新换代。”消费者的这种偏好成为时尚加速进化的推进器,并催生了如今业内大热的词汇“轻奢侈”。作为介于高档奢侈品与时髦快时尚之间的时尚品类,轻奢侈包括了诸多设计出众的奢侈品副线品牌,以及品位独特、品质卓越并享有一定名声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虽然时尚界一直信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理论,轻奢侈的出现恰到好处地将“设计、质量、价格”实现了完美整合,这些定位在中高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的轻奢侈品,正成为时尚圈中的一股崭新潮流,凭借优秀的设计、别致的品位和合理的价格,成为成熟消费群体的新宠。


  轻奢侈概念中国风行


  轻奢侈的概念第一次被当作品牌定位来自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女鞋品牌梦莎(Moonsa),当时是作为快消时尚的对立面被提出来的,拒绝为了更新的频率、琳琅满目的款式,而放弃品牌的原创设计和品质保证。在梦莎看来,真正的时尚不应该与更新速度成正比,而是好的设计师花精力的艺术创作。从萌芽到流行,轻奢侈概念在欧洲经历了数年的市场酝酿,如今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开始向东方蔓延,并成功进入奢侈品消费日趋成熟的中国市场。


  如今,在国内市场上最容易找到的轻奢侈品,首先是一线时尚品牌开设的副线品牌,作为中国市场的迟到者,却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其中普拉达(Prada)的副线缪缪(Miu Miu),乔治·阿马尼(Giorgio Armani)的副线安普里奥·阿玛尼(Emporio Armani),以及马克雅戈布之马克(MARC BY MARC JACOBS)和DKNY都是副线品牌中的代表。“这些品牌的共同特点:既拥有一线品牌的高贵‘血统’,极具设计感和独特性,又兼顾消费者年轻多变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它们的价格档次是向下延伸的。”新锐设计师孙琰介绍说,“英国著名品牌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的副线MCQ,平均价格要比主线便宜近40%。”


  构建轻奢侈品王国另外半壁江山的是众多的独立设计师品牌,虽然这个群体普遍生存状态并不乐观,但他们中不乏既拥有大众化风格又能有效结合生产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高手。“亚历山大·王(Alexander Wang)和菲利林(Phillip Lim)等华裔设计师品牌就是成功案例,设计在纽约,生产在中国,使得产品售价低于多数同类品牌几成,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现在,亚历山大·王将在中国开店,甚至连中国官方网店也同时推出。”观潮网主编叶琪峥说。


{page_break}


  迎合市场需求


  轻奢侈成为当下的时尚潮流更多是出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在罗德公关近日公布的《2012中国奢华报告》对中国奢华品消费新趋势有了新的展望:在未来的12个月内中国奢侈品消费趋于谨慎,消费增长相对放缓。对此,罗德公关副总裁高明分析说:“由于近日笼罩全球的黯淡经济形势,消费者对明年消费计划趋于谨慎,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消费者对于高值产品的购买会有所减少,相反,低值产品的销量将呈上升态势。”尽管如此,消费者仍旧不会放松对所购产品设计和品质的要求,因此相对低值的轻奢侈品牌便很好地迎合了如今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轻奢侈产品拥有广泛而又相对成熟的消费群体。一类是位居收入金字塔中高端的富裕阶层,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鉴赏能力,对时尚行业有一定了解,消费动机来源于对高品质、高品位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彰显。另一类是人数呈几何增长的大众类消费群体,虽然相对前者,他们的购买力有限,但他们绝非时尚行业的“门外汉”,对各类产品有自己独到的品位,不一味追求品牌LOGO,偏好兼具性价比的时尚类产品,他们消费轻奢侈品更多的是为了在工作繁忙之余犒赏一下自己。


  轻奢侈消费的盛行也源于日益多样化的卖场布局。轻奢侈消费在日本风行早于中国,不仅仅因为日本消费者群体细分得比较清晰,更重要的是日本零售卖场的科学设置和布局,让新的奢侈品类别的发展更具有空间。例如珂洛伊(Chloe)的副线产品See By Chloe,在东京新宿的百货公司都能轻易找到独立专柜。相较而言,国内副线品牌不仅选择少,价位也远远高于国外,独立设计师品牌更是凤毛麟角。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悄然改变。在新近开业的益丰外滩源的百年建筑群里,除了耳熟能详的顶级奢侈品牌,还有更多属于轻奢侈品牌的时尚空间,包括意大利设计师品牌姬芙(giuliano fujiwara)的首家中国形象旗舰店,纽约珠宝设计师品牌胡茵菲(ANNA HU)在华首家形象旗舰店,以及2007年新近创立的瑞表品牌天势表(Tendence)的别致门店。这些个性独特的轻奢侈品牌首次在华集体亮相,极大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力推体验式营销


  以往,轻奢侈品与高端奢侈品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消费者既会垂青数千元的轻奢侈品,也会追逐天价珠宝、腕表。如今伴随轻奢侈的营销手段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并充分利用轻奢侈概念来为消费者提供非凡体验,轻奢侈产品的消费人群不断增加并趋于细分。


  纵观缪缪近几季的新款设计,给人们的共同感觉是它的副线意义早已经不那么明显,从设计、销售都能与主线品牌分庭抗礼。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缪缪在产品体验上的挖掘,譬如在面料质感、印花、色彩等方面下工夫,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大牌的血统和原创设计师的工作细节,更能于其中寻找到属于自己个性的设计。“在2011年春夏的作品中,缪缪还大胆地以剑走偏锋的姿态,再度演绎了一回‘爱丽丝梦游仙境’式魔幻风格,彻底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带给消费者一种既尊贵又充满个性的轻奢侈体验。”孙琰举例说。


  轻奢侈品牌大多没有高端奢侈品那么悠远的历史背景和品牌传统,而这带来的直接好处便是在宣传营销方面——轻奢侈品牌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它们不仅可以进驻高档百货,与爱马仕、登喜路比邻,也能高调入驻时尚网站,进行网络试卖。品牌的设计师还时常出入一线、二线城市的店铺,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与此同时,小型的服装发布会也会定期在门店开展。这些深入的活动体验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购买人群,人们对适合自己的轻奢侈品牌的忠诚度也越来越高。


  市场呼唤“轻奢侈”


  有关报道显示,在我国,轻奢侈产品的消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富裕阶层的日常消费,以此体现其时尚度和生活品质。二是白领阶层体现自我个性的消费。普通白领用户消费轻奢侈品更多的是为了在工作繁忙之余,偶尔犒赏一下自己。


  某女士告诉记者,她跟老公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15000元左右,养一个儿子养一台车,生活压力有但是不算很大。以前买衣服的时候他们总是很纠结,选国际大牌吧,价格太高无法承受;选国内品牌吧,设计感不够强;选ZARA、H&M等快时尚品牌,价格款式虽然可以满足,但动不动就撞衫。后来才逐渐转向BOSS ORANGE等一线大牌的副牌。


  “现在部分本土品牌这两年的品质越来越好,在面料和设计上都更加精致,而价格与国际大牌比起来,又显得‘亲民’很多,几千元一套的西装,我觉得价格挺合适的。”她认为,在国际上,一些奢侈品品牌的“副牌”因为价格更合理,被称为“轻奢侈品”,本土品牌现在注重品质和设计的性价比,也有望迈入轻奢侈行列。


  有关人士分析,“轻奢侈”消费主力军为27岁至35岁之间。


{page_break}


  轻奢侈品的主体消费人群分布比较广,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和鉴赏能力,对时尚行业有一定的了解。消费动机的核心是有保障的品质、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以及社会地位与身份的体现。


  当然,“轻奢侈”的消费大军中,也不乏像陈小姐这样的普通白领市民。他们消费轻奢侈品则更多的是为了在工作繁忙之余,偶尔给自己犒赏一下。但跟专门消费高端奢侈品的买家相比,平均年龄会更低一些,大概在27、28岁到35岁左右。


  本土品牌涉足高端群体


  业内人士分析,轻奢侈与奢侈品的最大的区分在于价格。广州市服装设计协会主席、时尚产业研究专家李基海就认为,如果从价位上来设定轻奢侈品,2000元到5000元是一个合理的范围。


  纵观本土服饰品牌,两三千元的单品已不在少数。在2012年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本土服装品牌“七匹狼”第一次推出了“名士高级定制”系列;而卡宾早在2010年就专门推出了一个高端品牌“Cabbeen Chic”(卡宾潮流),产品定价为1000元—10000多元。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品牌要走的就是“轻奢侈”的路线,主打先锋的科技色彩与自然元素,讲究设计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前卫与优雅并重的男性消费潮流。


  从今夏流行的趋势来看,各大品牌也越来越注重面料的使用,如七匹狼的“冰爽棉衬衫”、九牧王的“冰凉云母纱”等等。


  业内人士说,本土品牌涉足“轻奢侈”领域既是市场细分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特定需求。“抢占高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吸引眼球制造卖点,并非品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虽然本土品牌这几年竞相在产品中融入使用高端面料,加强产品的设计元素,注重产品品质,明显有提升品牌的价值动作,然而消费者却并非都买账。李波表示,与其他行业相同服饰业也存在着“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国人在对品牌的选择上往往会更倾向于“洋品牌”,尤其是售价不菲的奢侈品。


  “轻奢侈”对决“快时尚”


  在过去的两年,无疑是快时尚大行其道的两年,ZARA、H&M一时间风靡各大零售商场。然而在经历了对款式和设计的“疯狂追求”之后,设计抄袭、成本降低,品质变差使得消费者和市场对快时尚的痴迷越发降温并回归理性。


  追求真正好的设计和品质的顾客越来越多,但是当传统的奢侈大牌仍旧是奢求、现有的普通主流时尚品牌又无法满足品质和设计双重要求的时候,“轻奢侈”就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首选。


  此前有媒体报道,快时尚之后,“奢侈品”将成为商场的下一个追捧目标,但业界人士仍然认为,轻奢侈概念一时难以替代“快时尚”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快时尚”与“轻奢侈”满足的是两种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他们有各自的商业空间和市场定位,并不存在着谁取代谁的矛盾。


  也有认为,目前本土服装品牌的定位是在抢占二、三线市场,大多还是要靠走“快时尚”路线才可以实现目标,现在的品牌实力还不足以被划入轻奢侈行列。


  不可否认,价格上与高端奢侈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轻奢侈品牌在本土也有自己的市场,但总体而言,伴随着知名连锁百货的相继入驻,快时尚,在本土才刚刚崛起。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