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分析

BURBERRY在七月公布的数据,为奢侈品牌在中国销售放缓的现状立下了标杆,今天,我们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奢侈品涨价非常快,前一年买大号皮包的钱,也许今年就只能买小号


  正如孙杨为中国游泳队开启一扇冲破世界纪录的大门,BURBERRY在七月公布的数据,也为奢侈品牌在中国销售放缓的现状立下了标杆。


  增速放缓标杆


  BURBERRY在第一季度的销售增长率由前一季度的30%锐减至11%,可说是众多品牌中表现得最为“扎眼”的。另外,Hugo Boss也坦言其第二季度来自亚洲地区的收入较上年同期仅增长4%,要知道现阶段各大奢侈品牌在亚洲的增长任务基本压在中国市场身上,录得如此不济的增长率,可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同样缺乏生气。就连素来表现稳健的腕表市场,也宣告“高位失守”,中国最大名表零售商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透露,高端手表的需求增速这几个月来已放缓至个位数。而首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钟表零售商东方表行日前表示,4至6月该集团销售较去年同期下跌10%,虽然7月份整体港澳业务表现则与去年持平,但内地销售则下跌少于10%。





全景


  而我们回到本地,看广州两家顶级的奢侈品商场,虽然人流没有明显减少,但据某些店铺的销售人员介绍,近期最热闹就是七月中旬时搞特价那几天,顾客都是收到短信赶过来的,一进门就开门见山地问哪些是减价品,而一旦全部换了新款货品之后,她们就难见踪影,回想前几年只要专柜一上新货就显得特别忙,而如今换季之后,凡是有顾客上门,店里三个服务员都会同时上前招呼。一些原计划要进军广州的奢侈品牌也变得谨慎起来,上半年曾大张旗鼓向媒体宣布要进驻太古汇的日本高级珠宝品牌MIKIMOTO,却在上月突然取消计划,虽然官方说辞是与商场的合作未能如愿,但市场人士则大多认为其的谨慎举动是被眼下的奢侈品消费遇冷状况所影响。


  也有例外———


  那些“逆生长”的孩子


  在市场并没有被大量的压缩下,还是有一些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能取得非常可观的增速,且各有制胜法宝。


{page_break}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备受全球青睐,图为LV去年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型展览,但近期各大品牌在华动作变得慎重


 


  1、爱马仕:


  价高、捧场客多


  爱马仕集团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各地区销售业绩良好特别是亚洲地区销售增长强劲,集团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1.9%,尤其是中国市场更加备受看好,因为他们刚在这里推出了全新的家居系列,不仅给原有消费者新鲜感,还能吸引到一批新的追随者。


  2、PRADA:


  店多、群众基础好


  素来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PRADA,销售数字的涨幅一直都相当惊人,品牌在上周表示,2012年上半年的销量跃升了36.5%,世界大部分地区均表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亚洲,当地的增幅高达45%。品牌在“淡市”中采取积极进攻的手段,在今年上半年继续发展扩大其零售网络,增开28家新店,截止到7月底,直营店数量已经达到414家。


  3、COACH:


  定位鲜明、新鲜感强


  这位来自美国的代表同样可圈可点,截至2012年6月30日第四季度财务报告中,其第四季度销售额为11.6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0.3亿美元增长12%。在新店扩张及同店销售以两位数增长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市场实现了超过3亿美元的销售额,增幅超过60%。这对于二线品牌孤鸿一片的氛围中,可说是前景非常光明。


  遇冷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种种因素导致平日耀武扬威的奢侈品局部遇冷,而本土消费者所反馈的一些意见,也叫人反思。


  1、钱包越瘪、价格越高


  实例:任职物流行业的柳眉在过去一年的工资仅仅涨了5%,但她看中的一款包包就在一年间就递增了三次价格,涨幅合共在20%以上,也就是说一年前准备的价钱可以买一款大号包,而到了今年,这点钱就不够买款最小号的。柳眉觉得奢侈品可以是稀罕物,但绝对不能成为自己的负担,所以她毅然决定将这笔钱省下来,转移到其他日常消费中,因为最近的油价再度上涨,连洗车费都增加了五块,她觉得在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之下,自己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消费。


  启发:众所周知,不够理想的经济状况会让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影响,而作为附加消费的奢侈品自然表现得最敏感。雪上加霜的是,近年的奢侈品价格一再攀升,各类精品如腕表、手袋和护肤品都曾做出多番调整,让消费者不得不望洋兴叹:“衣食住行要跑得过CPI,奢侈消费也得扛得住涨价潮”。加上现在的国内奢侈品消费者也逐渐变得更有主见,他们不会盲目地将日常消费份额投入到不实际的花销中。这种消费共识在南方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品牌在考虑再度涨价之前,一定要兼顾目标消费群的承受能力,否则将会被视为“坐地起价”的负面榜样。


{page_break}


  2、地域消费者“被歧视”


  实例:身在内地二线城市的外企白领CELINE深知境内外奢侈品的售价差别颇为巨大,但有时在当地商场看中心头好也情愿多花点钱买下来,免得等代购那么辛苦。可最让她不忿的是,自己曾试过以原价买了一件过季的产品,兴高采烈地在好友面前臭美时却被尴尬点破,让其深感被歧视。后来她查阅各类新闻报道,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这让她感到非常愤怒。


  启发:如今,国内的奢侈品旗舰店一家比一家辉煌,很多亚太区甚至是全球最大的店铺都落户京沪等大城市,产品和销售服务都可说是世界一流。但在二三线城市的分店,则不一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首先是境内外巨大的差价,其次是享受的服务,再次是产品的更新程度,更别谈一些话题性产品的世界同步上市,地域城市的消费者一般都难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虽然他们花的是一样,甚至更高的价钱。如果具有长远目光的品牌一定能轻易看出,这样的做法对于品牌将销售压力分散到二三线城市是颇为不利的,也许你在最早时能收获到暴利,一旦消费者的愤怒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品牌的销售就会遭遇严重的打击。


  3、奢侈光环HOLD不住


  实例:居住在深圳的任女士本来是G品牌的忠实用户,该品牌在深圳开旗舰店时,她还是受邀的VIP客户,但到现在她已经慢慢对品牌失去兴趣了,转而投入到另外一个更为高价且颇为低调小众的品牌怀中,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不想走出去都随便跟别人撞款,反正都花了那么多的钱,倒不如再加点钱买一个更独特的货品。”而任女士身边的一群朋友也逐渐放弃了如今在国内太过热门的一些“大众奢侈品”,她们宁愿花更多的钱来享受别具一格的奢侈味。


  启发:奢侈品刚进入国内时,挟着自身的底蕴,带给消费者的新鲜感和光环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只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消费者内部就会出现分化,其中一部分有条件的人不会再盲目跟随,他们主动去探求不一样的消费,如果品牌不能在顾客“变心”之前成功挽留,那么就有可能永远失去他们。





奢侈品牌在太古汇开新店时,橱窗曾一度受围观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