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景颇族服饰文化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景颇族服饰文化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海拨1500-2000米的亚热带山区,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唐代为"寻传蛮"的一部份。元明以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蓄牧业、采集和家庭手工业。本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农村公社解体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因生产力水平低下,景颇族人民生活贫苦,衣着简陋。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颇族人民的穿着也越来越好了。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有反映景颇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有反映景颇族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故事;也有神话、寓言、谚语、谜语等。历史传说、故事等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情歌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活泼,能表达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较高的意境,在景颇族的口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景颇族人爱好音乐和舞蹈,乐器有木鼓、牛角号、箫笛、三比(管乐器)、象脚鼓、口弦、鋩锣、钹、小三弦。擅长集体舞,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舞蹈一般有欢庆性的、祭祀性的和娱乐性的三种。在新屋落成、战争胜利后跳欢庆性舞蹈。


  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后为死者送魂时跳祭祀性舞蹈;在生产劳动之余和节日时跳娱乐性舞蹈。景颇族舞蹈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群众性,有的集体舞上千人参加,其中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跳起来通宵达旦,气势豪壮。著名的“目脑”(意为大伙跳舞),现已发展成景颇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目脑纵歌”是一种上千人一起跳的大型舞蹈,伴以雄浑的木鼓声,气势磅礴,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景颇男子擅长刀术,平时常以耍刀为戏。妇女善编织,能织出多彩的图案花纹数百种,其中大多是动植物,精美艳丽。棉织品图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种银饰都达到较高的工艺水平。


  服饰风格


  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一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六、七个银项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一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page_break}


  服饰特征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饰从现有文献看,多与狩猎和游牧活动及高寒山区的自然生态相适应,“衣皮服毡”,“织皮冠之”。从头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猎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饰有了新的特点。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说:云龙州“境内多峨昌蛮,即寻传蛮……散居山壑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毛羽为顶饰。其衣无领袖,兵不离身。”这些明显带有游猎特色的服饰,构了古代阿昌族服饰的基本特征。


  服饰风俗


  景颇族有“景颇”、“载瓦”、“浪峨”、“腊期”、“布拉”等五种自称。服装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传统上,景颇族的纺织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线,然后再织成布。用树叶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进行加工制成染料。饰物以银器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编的配饰物。


  景颇族人平时的装束很普通,男子与汉族人的穿着没有什么区别,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只有部分老年人还穿大襟上衣和宽松肥大的裤子,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大都已改为穿现代服装。


  妇女一般着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织粗布做成的长衣统裙,颜色多为深色。老年妇女大都穿较宽的蓝色或黑色短上衣,头发挽于头顶,外裹黑色包头。


  另外,喜欢用花作饰是阿昌族服饰的特点之一,无论男女都喜欢在头上、胸前、腰部、小腿等处缀饰鲜花或毛绒线花,插戴的鲜花一般为红、白、黄几种,认为红花象征着欢乐,白花象征着纯洁,黄花象征着爱情。



  女性服饰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就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姑娘们的装束更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颈项上挂银项链和银圈,腰挎红和黑毛线织的缀有许多银泡银链的挎包,小腿裹红、黑毛线相间织成的护腿,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


  姑娘们说,那些银泡和银链装饰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们的下身着右侧开合的红色毛棉线交织的有几何形图案的筒裙,束腰带,围藤、竹制腰箍。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有的姑娘烫了发,头发披散在肩上,个个都显得很精神、很秀美。姑娘们腰间腰间围上藤圈,表示她们是龙女的化身。同时,戴的藤篾圈,还是青年男子精雕细刻,用以表达爱情的礼物。


  男性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景颇人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民族特色服饰,主要有筒裙,头巾、头帕等。


  筒裙筒裙就是筒状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数民族的一种民族服饰。筒裙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缝合的裙幅,穿时围在下身,接口居于左侧、右侧或前面,上口处掖好或系结好即可,景颇族称之为缠裙,景颇族妇女多穿这种;另一种是缝好的筒裙,穿上后腰部系好即可。景颇族的筒裙多以大红色为基调,上面用黄、黑、白、蓝、绿色的棉、毛线织出大大小小相间、相套的以菱形为主的几何形图案,精巧别致,与众不同头巾景颇族男子喜戴白、黑、蓝色的包头巾,包头巾的两端均缀饰有红、黄等色的小绒球。


  头帕是指盖在头顶上的小块的帕子,一般多呈长方形,前半部盖住头顶,用发辫或绳绑缚,后半部分垂在脑后。景颇族妇女多使用头帕。景颇姑娘的头帕是用红色的棉、毛线织成的,大致呈方块形,上面间织有黄、绿、白、紫等色的竖条纹,色彩艳丽。头帕的两端用黑布或线连结,使之成为圆筒状,套在头顶和脑后,摘戴十分方便。{page_break}



  景颇族服饰的发展


  一.景颇服饰在现代生活中实用性明显不足


  景颇族和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山官制社会与原始宗教,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比较完整的保留着。原始的宗教文化影响着景颇人的人生价值、传统观念、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农牧生产等方面。因在生产劳动中穿戴景颇传统的服饰不便劳作,于是便逐渐被先进、实用的汉族服饰所取代。上身汉族服饰,下身景颇服饰的不景不汉的穿戴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使得景颇族本民族之间由于服饰的不明显,在实际交流中闹出许多笑话和尴尬。


  在德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都记得传统的“目瑙纵歌”节日。在喜庆的各种公共场所里,景颇族呈现给人们的就是传统的、老式的民族服饰;男人们不分老幼,头戴包头,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黑色裤,长刀一背,银泡包一挎,就算是一个景颇汉子了。而女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美丽,穿上厚重的缀满银泡的黑色上衣,再配上那绣满各种动植物样子的红色筒裙,却穿不到2—3个小时,就像是在舞台表演节目一样,一会儿就换了装,取而代之的还是非常适用的汉族服饰。


  二.制作方式落后,成本高。


  景颇族生活的地区现在大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而用传统的手工方式编织服饰,制作一套景颇男人的服饰最快也要一星期,成本价在300—350元左右;制作一套景颇女人的服饰时间更长,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每套价格在2000—2500元之间。因此,传统的具有景颇特色的服饰,由于投资大、见效慢、价钱昂贵,使得大多数景颇人可望而不可及。


  三.对优秀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创新工作滞后


  景颇是大山的儿女,是太阳的子孙,是个勤劳勇敢好客的民族,在南迁的路上分成了六个支系,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特色,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从生产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娱乐文化等各种文化上形成了优秀独特的景颇族传统文化。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最优秀、独特的部分没有及早走进音乐、戏曲、舞蹈、小说、电影电视。虽然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带领和支持,但一些景颇族领导并没有产生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带领本民族丢掉不适应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旧的东西;不敢坚持发扬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学习吸收各民族包括西方文明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补我之短,逐步实现由弱变强的目标。陇川虽然成为了景颇族“目瑙纵歌”之乡,但是民族服饰的创作、设计、制作没有具体落到实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