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业巨头耐克、阿迪达斯从08年开始,到上个月一连串关厂、终止合同、遭到诉讼的事件到现在,给中国挣钱的人和花钱的人“惊喜不断”,带来太多的荣耀与感动的同时,也带给在华代工企业们难以接受的事实和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已经彻底改变了积贫积弱、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华夏面貌,对于国外的鞋类等企来说,“人口红利”的中国已渐行渐远。如同时尚也是一种流行,成长到现在的中国可以称之为“后人口红利”。在市场经济转型的“十二五”初期,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现状让“中国制造”的企业家们丢掉了自己的饭碗,就像耐克和阿迪达斯的离去,背后是一串串无法一蹴而就的问号和感叹号。
不禁想起了解放初期的中国。千疮百孔的民族百废待兴,还悻悻的以为战场上枪林弹雨中走过的患难兄弟会相守相伴,没想到“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苏联老大哥抛弃了正在成长中的“华老弟”。从那一刻开始,中国学着开始自己走路,跌倒了,爬起来拍拍土继续往前走。没有灯笼的夜晚中国人会自己看着启明星划破天空奋力前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生和崛起与四五千万中小型企业相比,谁的路更艰辛不言而喻。所以当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去做,一切就皆有可能。
人民币升值、贷款利率上调、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这五大因素就像五条拦路虎,今天横在了中国鞋类等制造业面前。其实,这样的困境,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转型中都曾经遇到过。面对困境,一路辗转的他们也成功实现了转型。
20世纪60年代,先是日本制造靠物美价廉畅销全球;十年后,香港制造、台湾制造崛起;进入90年代世界进入到了中国制造的时代。然而今天日本制造中崛起的几大知名品牌公司带领日本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们在高新尖技术方面的成就帮助日本始终保持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中国香港地区,失去制造业优势之后,靠便利的关税和政府的优质服务成功转型为一个全球最佳的金融、贸易、旅游和航运城市。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国内找到新突破。
中国的制造业或许和印度尼西亚有点儿异曲同工。印尼的制造业走到了一半儿,就遇到了经济危机,宏观经济不稳定,然后就停顿了,过程就放缓了。中国受到了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现在虽然保持平稳的发展,但还是要避免工业化走到一半制造业就停止发展了。如今宏观经济的走势比较好,而企业如何继续发展制造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使得我们现在仍然在农业当中的35%的劳动力的一大部分能够继续转移出来,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里面,继续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企业家们要思考的方向。工业化进程不是产值的问题,不是GDP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是就业的问题,是中国典型的“民生”问题,是东南西北的问题,是今后几十年仍然面临的重要任务,笼统的来讲就是压迫进行产业升级。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技术层次。一些发达地区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策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为更高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让出空间。今天,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劳动力的40%,已经为产业升级做好了人力资本储备上的准备;经济上,虽然外企关闭了在华代工厂,从另一个方面也积极的肯定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肯定了目前企业的成长,这些也并不都是经济的泡沫,因为成熟的劳动力、娴熟的技术、配套的产业链都是东南亚目前还无法企及的。{page_break}
但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进行得并不顺利。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东南亚的优势而言,内陆地区交通成本可能稍微高一点,体制条件或许会差一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商务成本可能高一点,政府成本可能高一点等。但是比起东南亚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政策法规不明了、没有期限的合作,就像阿迪达斯今年突然提出终止合作一样,代工厂们没有任何的保障,更不用说离开故土替别人打工。所以对中国的代工企业们来讲,同样是未开发的领土,东南亚是只有一份工作的、短期的、无保障的“兼职”;内陆是富含机会的广阔市场,尤其是可以看到国际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渗入二、三线城市,国内鞋企更应该看到,此时正是国内制造业们争夺市场、谋求转型千载难逢的机会。曾经因为想转型而没有机会;现在机会就在眼前,对于制造业而言,向内陆进军不仅仅可以抓住中国西北的市场,而且西欧又将是内陆的另一片天。继续在中国创造就业,继续做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品牌的强大。
当然,经济的转型只靠企业是孤掌难鸣。更重要的是政府、行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并大力的支持企业们向二三线城市进军。政府要在贸易问题上极力保护本国,为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及时、方便和全面的服务。
依据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和支持。比如,为企业开拓海外鞋类市场提供各种支持,特别是要加快建立鞋类产品出口预警系统,及时将欧盟有关情况通报行业组织和企业;及时向企业提供各国市场鞋类产品进口数量和价格变化等情况,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继续加大对外交涉力度,维护鞋类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法权益;尽快制定和完善中国鞋类生产、销售的相应技术法规,特别是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卫生、环保的项目,提高中国制鞋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产业政策杠杆加强对国内制鞋产业的引导和调控,避免盲目、无序竞争等等,帮助“中国制造”进军国内市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