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际时装大牌开始将面料采购目标转向中国,这里庞大的生产群体为服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面料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于高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国产高端面料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高度,但还存在一些尚在攻克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困惑。
产品同质化成为瓶颈之一
“只有在某一面料领域时刻占据引导地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与常规产品拉开距离,才能得到国际时装品牌的关注,成为高端面料供应商。”一位专业生产高端提花面料的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一些致力于生产高端面料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产品差异化上做着文章。即便这样,也难以阻止国产面料同质化的加剧。
产品同质化说明国内面料企业的整体创新力度不够,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还在靠模仿过日子,不仅做不到百花齐放,还会拖住少数快速创新面料企业的发展步伐。在认识到这一现状后,高端面料企业更加注重新产品的保护,有的甚至不惜屏蔽掉一些客户,来换取产品版权不外泄。
稀有面料="高端面料?"
随着夏季的来临,舒适的棉质T恤产品成为大街小巷潮男潮女的最爱。从几年前“有机棉”这个概念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后,每年有机棉的使用量都在不断上升。2011年,世界有机服装的规模达到60亿美元左右。即便这样,有机棉也因为其原料生长和后加工环节的苛刻要求成为“少数派”纺织产品。但是“少数派”却并不意味着“高端”。
究其原因,是这些新型材质受特性的限制,在硬挺度与染色上很难达到工业面料的效果,让它们在塑形时也难以达到当代时装的某种艺术性要求,例如有机面料、木代尔面料等制作的服装更适合居家与休闲时穿着,这些自然的特性让它们离传统意义上的“高端”有了一定的距离。
生产环节不过硬凸显“短板”
能够争取到高端服装品牌的订单,却满足不了生产环节的高要求,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纺织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在下游纺织服装开始进行产品升级的同时,国内染整业存在的技术短板问题开始凸显,“吃掉订单利润的是‘染整’环节”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很多单一做坯布生产的面料企业由于本地染整企业技术跟不上,不得不将半成品运去其他省市甚至国外进行后道加工,使得成品的生产成本走高。
也有很多纺织企业为了挣脱“染整”的束缚,将染整作为公司的产业链拓展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拓展染整业务,主要是基于发展需求。我们的很多针织类高端产品,需要一定的染整技术,特别是后整理环节,很多企业做不了。我们对自己产品技术最了解,所以想要申请环评,做自己的染整业务。”很多面料企业与世兴达(福建)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相同的观点。
看来,要想得到更多高端时装品牌的青睐,从中获取更大的利润,纺织产业链一定要均衡发展,以免在某一环节掉链子。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