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缺硬实力,缺的是软实力。不论是时尚产业还是服装产业,中国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很多中国的服装产业目前还是在制造端生产端苦苦挣扎,如何能够从一端跳向另一端?如何在世界范围叫响自己的品牌?在万达·海公馆2012大连国际服装节服装设计高峰论坛期间,参会的4位嘉宾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德国时装设计大师David UBL ◎大连大学主任谢天 ◎大连市服装设计协会会长于泽正 ◎第一财经主持人叶蓉
四位不同领域的专家谈创新、谈发展。
叶蓉:创新之前,我们需要的是颠覆
服装行业离不开创新,在说到创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想我们还需要思考两个字——颠覆。你要突破自有的已经习惯的一些模式,甚至是过去带给你的高增长的模式,你要否定自己,走出来,才能够谈到创新。
谈到服装行业,我个人非常喜欢一句话:当我购买了它,把它穿在身上的时候,我是创造自我的艺术家。其实,在我们选择这个服装并把它穿上的时候,你的内涵是通过服装来表现的,而你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观念也都是通过服装来完成的。记得早在2007年,德国就开始系统地提出了它的文化产业化的新路。非常有意思的是,那时,刚好碰到了数码行业高速崛起的时候,决策提出以后,德国经济方面迅速地高增长。目前,德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占到了总产出的7%,并且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对欧盟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说对于经济的带动,创意产业是很重要的。
在我的概念当中,时尚创造是个特别有光彩的行业,如今广袤的天地已经展现,我们一定要抓住它。
现在很多的国际一线大牌,在应用中国的元素,为什么?因为他看到中国的购买力。这是个机会,我们应当让他们看到中国人除了勤劳之外,还很聪明很有智慧。
David UBL:中国潮流是世界的未来
我对竞争这个词儿不是很认可,我希望,我带来的是一些新的启发和新的想法。
从经济角度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甚至是现在的中国,目前都处在比较艰难的时期。但是有一个趋势很明显,那就是国际市场都把目光放到了中国。中国的时装,中国的潮流,会是整个世界的未来。所以,我非常鼓励中国的年轻设计师能够到国外去看看去听听。我们知道,中国所谓的时尚界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和欧洲、美国比较起来,我们还是比较年轻的。中国想形成自己的世界顶级品牌,需要时间,我特别愿意中国能够在三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能够成为问鼎国际品牌的大舞台,这是我对中国的希望。
我想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发展,服装的这种潮流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越来越趋同。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大国,其实,我非常羡慕中国的设计师,因为他们更了解中国人,你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想像出中国人喜欢什么;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德国设计师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和中国设计师组成一个团队,这样才能打造出好的品牌。
于泽正:设计师应在创新中承担主角
大连是个美丽的城市,时尚的城市,自服装节举办以来,大连服装造就了自己的产业和队伍。对于大连这个城市来说,服装节举办了20多届,大连的服装品牌,在国际有影响的寥寥无几,在中国有影响的也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大连的设计师协会一直都在探讨这个,因此,今年我们做了概念秀,旨在推动,通过文化活动推动大连时装设计产业的发展,推动这个队伍用创新产业的姿态去做这件事。
过去一提到服装产业,我们总是提到服装加工,规模多大,产值多大,实际在今天,唯有创新才是它的主旋律。
设计必须是原创,必须是创造的,设计师在这个创新中承担的应该是主角。
目前,大连的设计师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万能的设计师,什么都会,比如说我能画画,我能设计,同时还可以做服装,还会处理人际关系,管市场销售,建立工厂,还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结果把自己设计的东西弱化了。我觉得,真正的设计师,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撑,比如说他的生产渠道的建设、网络建设,如果一个设计师什么都去做的话,他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世界名师时装展演首办高峰论坛。
谢天:本科教育庞杂,但是都不深入
中国现在的教育,大多数还是以本科为主。本科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学的东西比较多,但是都不深入。如果想就一个方向的内容进行研究,往往需要到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才行。但是,我们毕竟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参与工作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改革开放到前三四年时间,我们的企业主要还是以生产加工为主,来料加工,设计加工。企业主急功近利要求有快的回报,养活一批人,培养一个品牌,本科毕业的这些服装设计师往往很难遇到这样的机会。
好在中国的总体实力加强了,为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的提高奠定了基础,能够推动设计师的创造能力提高。
我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人现在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尝试,这是个出发点。
来自德国的David UBL告诉我们,他在读书的时候,高中不是单单读书的地方,每周七天时间,他有四天在企业里面上班,有三天时间回到学校,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因为这样的学习环境,他在16岁时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人生。David UBL建议年轻人:要及早制定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工作当中找到进一步的学习动力,在学习当中找到对工作有所启发的方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