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 1月份宁波口岸出口鞋靴1.2亿双,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分别下降1.1%;价值3.7亿美元,增长23.2%。出口平均价格为3.2美元/双,上涨24.5%。主要特点: 一、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主导地位。1月份宁波口岸一般贸易项下出口鞋靴1.1亿双,占同期鞋靴出口总量的98.3%。 二、出口市场广阔,其中欧盟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1月份宁波口岸共对9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鞋靴,对其中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数量超过100万双。对欧盟出口鞋靴0.4亿双,占出口总量的34.6%。 三、私营企业是出口主力。1月份宁波口岸私营企业出口鞋靴0.7亿双,占同期出口总量的58.3%;其次,国有企业出口0.2亿双,占16.7%。 四、出口商品类型集中。1月份宁波口岸出口的鞋靴类型主要集中在未列名橡胶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鞋靴和其他橡胶或塑料外底,纺织材料鞋面的鞋靴上,分别出口0.8亿双和0.2亿双,两者合计占出口总量的85.7%。 目前中国鞋靴出口由于成本上涨、贸易壁垒等因素,可谓内忧外患、困难重重。 一、“中国制造”声誉受损,影响廉价鞋出口。美国等国多次发生中国制造食品、玩具因质量问题而被召回事件,这对廉价鞋在国外的声誉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俄罗斯著名零售连锁店CalipsoLtd有关负责人AndrySualer表示,俄罗斯的消者对中国廉价鞋也产生质疑,中国廉价鞋出现难销售的情况。 二、出口成本增加,降低鞋类产品竞争力。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影响,鞋业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短缺等制约鞋业生产,鞋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造成鞋靴出口价格有所上升,利润下降,我国皮鞋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有所减弱,这对本来就是靠薄利多销的鞋靴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同时,根据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取消553项产品的出口退税,调低2268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也给鞋类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三、频遭国外反倾销,鞋靴出口陷入困境。据了解,自1979年以来,加拿大、欧盟、新西兰、墨西哥、南非、智利、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接连对我国鞋类产品提起反倾销指控。2006年3月欧盟拒绝给予中国13家鞋类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正式反倾销税。2007年3月以来,秘鲁和台湾当局分别对我国出口的鞋靴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委内瑞拉、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国也纷纷决定延长或表示将对我鞋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再加上日前欧盟怀疑中国大陆皮鞋正“借道”澳门向欧盟出口以躲避反倾销税,并对此立案进行反规避调查,中国皮鞋的前景再度扑朔迷离。 然而,通过各级政府和鞋类产品制造企业的努力,已经探索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给鞋靴出口带来一丝曙光。 一、广泛开拓新市场。2006年11月,也就是欧盟对中国鞋企裁决正式生效的4个月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非双方在经济领域有了深层次的探讨和合作,峰会期间还举行了第二届中非企业家大会等活动,中国鞋企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近年来,中国鞋出口非洲态势正迅猛增长。非洲成为中国鞋靴出口的新市场。 二、出口产品逐渐向中高档产品发展。在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企业一改往日“物美价廉”的形象,纷纷从质量、设计等方面下工夫来向采购商提价,出口的产品结构转向中高档产品为主。目前,大多数海外买家都接受了“中国制造”的涨价,而没有大规模将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三、探索新的发展形式,直接在国外设厂生产。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部分大企业改变思路,直接进驻拉美等地区,在当地投资办厂。这些地区在资源和环境地理上有一定的优势,很多情况也与国内类似,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同时在当地办厂可以逃避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政策,不失为企业乃至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制鞋业经过多年发展,在产业配套、规模生产、工人整体素质及生产技术上都依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众多环境因素共同造就的,其他国家一时很难复制,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会有一个国家能替代中国制鞋业的地位。
来源:海关统计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