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负盛名的皮革产业、全国最强的经编产业、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纺装饰布产业汇聚于此。
一座屹立于钱塘江潮头的城市,“壮观天下”。
一座建筑在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上的城市,悠远历史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世界一绝的钱江潮是大自然给予浙江海宁的珍贵馈赠。
“三驾马车”引领经济
海宁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但令人惊异的是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海宁其实并没有发达的畜牧业,这一堪称奇迹的现象因此被经济学界称为“零资源经济”现象。
海宁其他行业也开始异军突起。其中,经编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品品种达到100多种,经编业整体规模、装备水平、产品水平、开发能力均列全国第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经编产业基地。此外,海宁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家纺装饰布产销基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远销东南亚、中东、南非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印刷包装三大新兴产业和机械五金、袜业两大传统产业近年也得到长足发展。
“弄潮儿”敢为天下先
海宁可谓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明有史学家谈迁,清有大学士陈元龙,近代则有科学先驱李善兰、“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和穆旦,当代有著名作家金庸、科学家沈鸿、香港实业家查济民等。海宁灯彩秦时已成雏形,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蜚声海内外。
不过,海宁最为世人知晓的是世界第一涌潮———钱江潮,因此钱江潮又被称作海宁潮。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海宁的经济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海宁市市长张金根的回答是:“抢潮头鱼。”“抢潮头鱼”就是趁着钱塘大潮的潮头到来前的一刹那,抢捕大鱼的情景。张金根娓娓道来:1992年,海宁在国内率先办了观潮节;1994年办起了华东地区第一家皮革城;1995年,海宁人最先把皮革城搬进俄罗斯,在莫斯科盖起“海宁楼”;2001年,海宁的牛皮沙发搬进了欧美市场……“海宁人自古就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创劲,有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目标不动摇的韧劲,又善于在商战中抢抓机遇。”
显然,在工业经济领域屡有建树的海宁很清楚,一个城市的个性在于它的文化个性和商业个性。如今,“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已成为潮乡儿女的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
长三角的“黄金要道”
尽管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兴奋的数字,但海宁的官员显得相当冷静。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郑进良说,海宁这几年非常重视做好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实事,“县强也要让百姓得实惠”。
借助区位优势,海宁提出要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大规模进入长三角的机遇,坚持“以台为主、启动日韩、欧美联动”的方针,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水平。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在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主动接受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