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一路之隔 两纺织厂的命运殊途

一路之隔 两纺织厂的命运殊途

只有一路之隔,路这边明效丰汇启动破产程序,工厂全面停产路的对面,路那边的鸣业纺织却生意兴隆,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局呢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嘉兴到王江泾的07省道,车水马龙。路两旁,明效丰汇和鸣业纺织两块厂牌高耸相望。这两家企业都发迹于上世纪80年代,从嘉兴最北部的田乐乡村走来,以织机起家。30年的打拼,积累了财富,也巩固了企业在纺织业的霸主地位,与“越龙提花”、“元丰纺织”等8大企业一起被称为“八大金刚”,享誉一方。2001年,他们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从村里搬迁到工业园区,新厂房隔路相望,双方你追我赶,比拼氛围浓郁。


  然而,2012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像一面X光镜,透视着企业的体魄是否强壮。


  今年8月,明效丰汇启动破产程序,工厂全面停产。路的对面,鸣业纺织张贴着大大的招工告示:“因产品供不应求,急需扩大产能……”


  一样的产业,一样的根基,一样的发展环境,为何一家轰然倒塌,一家逆势发展?最近,本报记者走进这两家企业寻根探源。


  “明效”断在资金链,死在管理上


  很多人说,压死明效丰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资金链断裂。


  来自四川的小黄却不这样认为。他在明效丰汇做了7年,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对老板卜菊明的印象不错:“他没有不良嗜好,该交的‘三金’都有,不克扣工人工资。”他觉得,企业倒下,根子在管理上。这就好比一艘现代化舰艇,掌舵的人只有摇小舢板的技能。


  “近两年,我们老板忙于资本运作,对企业每月销售多少产品、回笼货款多少、有没有盈利等企业运营状况是一笔糊涂账。传统国有企业的常见弊病,在今天的明效丰汇身上都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明效丰汇虽然从名称上看是一个控股集团,下辖六家子公司,摊子也铺得很大,有359亩土地、1500多名员工,但企业的管理方式还是遵循着家族式的老套路,内部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随意性大,职能部门职责不清,信息不畅,员工归属感不强。


  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扩张的步伐,必将出现管理监控不到位甚至混乱。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明效丰汇的财务管理混乱已超乎想象,比如:货发出去了,回笼的货款却落入私人口袋,企业浑然不知;有人拿着企业的工资,用企业铺就的销售渠道,搞起了“副业”,企业未知未觉……


  “基础管理薄弱的企业做不久,哪怕你设备再先进。”鸣业纺织的老总罗春荣说,如果说民营企业当年的成长靠机遇,那么做强做优一定要靠管理。比较创业初期的发展环境,现在,一个更加完善的市场已经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先天优势已稀释殆尽。“企业的进化首先是管理的进化。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一个家族企业,但整个管理团队每年都有升级目标,每年都要外出学习,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因人设庙,不以投资多少分山头、封诸侯。”


  这几年,劳动力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青年劳动力供应相对过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纺织行业成本压力不断加大。通过提高管理效能,鸣业纺织消化了成本上涨压力。以前,一名工人管12台织机,如今,可以管理24台,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而注重节能降耗的管理,也让企业的电费一年就省了五六百万元。


  靠机遇发家的明效丰汇,最终的倒闭也源自机遇——宏观经济下行。它告诉我们,随波逐流的船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而鸣业纺织已开始清醒:一年企业靠机遇,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


  “经营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脑袋为企业命运负责!”


  “我可以说,如果明效丰汇专注于做实业,绝不可能倒闭。”或许是曾经一起创业,又来自同一个地方,双方交情不错,罗春荣说起卜菊明和明效丰汇时一脸惋惜。


  明效丰汇公司从家庭作坊开始,历尽艰辛、开拓创新、由弱变强,已发展成为拥有1500多名员工的浙江亚麻纱棉纱生产基地,并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从账面上看,企业去年利润为1亿元。


  微博上,“嘉善老顾”是这样分析的:“王江泾纺织业大佬明效丰汇倒闭,给民营企业多方面的警示。组建集团并不是企业做大的必然,反而可能是盲目多元化投资的开始。如果不沿着主业求产业链延伸,而是借集团平台过度融资涉足陌生领域,那是非常危险的。”


  罗春荣和“嘉善老顾”的分析都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明效丰汇被多元经营拖累了!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曾经是许多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打造基业常青的“法宝”。在投资浪潮的裹挟下,一些老板带着赌徒的心态,不计后果,导致了很多明星企业昙花一现。


  “经营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脑袋为企业命运负责!”罗春荣说,在投资中,他很赞同柳传志的“三不做原则”。第一,没有好的项目不做;第二,有好的项目没有足够的资金不做;第三,有好的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没有优秀的人才还是不做。“行业中哪个层次的蛋糕你可以分到,做企业的一定要心中有数,不能贪大求全。这些年来,我们就盯住布做文章,主攻女装高档纺织面料。即便像今年这样行情不景气,我们的外贸单子还是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销量稳中有升。”


  企业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而要走专业化道路。十几年来,中国企业家心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误区——我一定要做中国甚至世界的行业第一。于是,盲目地不惜成本地扩大生产规模、经营领域。殊不知,规模在短期内是可以扩大的,但管理却不一定能跟上,管理跟不上,成本就上去了,效益自然就下来了。这样的企业想不出问题都难。企业大小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要有盈利的能力和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正如人的成长,企业由小到大,也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必然是要受到惩罚的。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