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创意向世界服装业发出声音

中国创意向世界服装业发出声音

中国服装设计师作为服装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创造力量,10年间,从走向职业化、与品牌结合到设计师品牌、设计品牌的崛起,以创意为核心的设计产业化的步伐越行越快。

 

  设计师与产业共成长


  今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将迎来15周年庆典。迄今为止,中国国际时装周诞生了137位“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14位“金顶奖”得主。从早期张肇达、吴海燕、刘洋、武学伟、张继成,到中期的房莹、武学凯、计文波、罗铮、梁子、祁刚、李小燕,再到近期的杨紫明、王玉涛,这些从时装周舞台脱颖而出的设计师,成为女装、男装、高级订制、针织服装等多个时装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之中,有些设计师是品牌企业中坚,有些则成长为设计师品牌的掌舵人。


  中国设计师的成长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紧密相连。2006年11月,欧柏兰奴品牌的创立者、女装设计师罗峥捧回了第10届“金顶奖”,时隔一年,天意品牌设计总监梁子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捧金。这两位女装设计师都来自女装产业基地深圳。这10年,从深圳制造到深圳设计、深圳创造,深圳服装产业走上了一条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发展道路。如今深圳有服装企业3000余家、1200个自创品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一线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金顶奖”设计师吴海燕和祁刚也以亲身经历见证了杭州丝绸和杭州女装产业的发展。2007年7月,为期10年的“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在杭州启动。杭州市政府为该计划设立专项基金。设计师培养被纳入城市长期发展计划在全国还是首次。该计划实施5年来,不仅为杭州培养了一批优秀设计师,还以女装产业的高端化,推动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杭州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如今这一对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庞大人才工程已初见成效,已有24位设计师经过国外一年的学习后回国,他们或是成为品牌企业的设计业务骨干,或是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随着内地经济持续增长,孕育了新兴中产阶层消费群,为高素质的生活时尚产品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不少港台设计师及品牌涉足内地时尚产业,目标直指内地消费者。2009年荣获“金顶奖”的设计师李小燕是台湾设计师进入内地时尚产业的最佳代表之一。她表示,虽然身为台湾设计师,但她是立足内地市场发展起来的。


  受益国内城镇化发展和消费升级,快速发展的男装成为服装产业的主力军。在中国男装市场的三大产业集群中,以七匹狼、利郎为代表的“福建系”商务男装品牌,积极进行品牌推广及零售渠道扩张,成为中国商务男装较具代表性品牌。


  从2000年开始,计文波担任利郎品牌的设计师,他亲历这个品牌逐渐长大、成熟,并且发展上市,每个阶段都令他印象深刻。2004年11月计文波捧得“金顶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男装设计师。如今,卡宾和王玉涛也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加入了“金顶奖”设计师的行列。不仅如此,一批男装设计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page_break}


  这些年计文波携利郎品牌先后在米兰男装周和日本东京时装周做发布。他把下一个目标放在了设计师品牌上。他说:“对一个品牌来讲,在国外进行发布,是走向国际的第一步,利郎这些年已经做了不少尝试。设计师品牌成立后,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而不仅仅是国际化的品牌,今后定期在国际时尚之地举办潮流发布是不可或缺的。”


  设计师与设计品牌领风骚


  200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迎来10周年之际,时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在谈到本土设计与品牌的发展时说:“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商业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正在迅速扩大,以连锁销售和产品设计见长的本土品牌将会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工业品牌正在向连锁经营扩张和加工生产退守两面发展,而设计师品牌则处在创立和成长的最佳时期。展望未来,10年以后的中国服装消费市场将会形成工业品牌、外国品牌和设计师品牌竞争互补的局面。”


  对于中国设计师能否创造出具有国际化的设计师品牌,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曾表达了审慎的态度:“中国有工业营销式的品牌,但在设计师品牌方面,是否能非常好地发挥设计师潜力,创造出具有国际化设计特色的品牌,现在无法定论,这需要时间。”


  这10年,无疑是中国设计师品牌和设计品牌突飞猛进发展的10年,也是设计师品牌逐步与国际接轨的10年。


  在中国的设计师中,北京吉芬时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谢锋虽然不是最早拥有自己品牌的,却是带着品牌走向国际舞台最早的。2006年10月的巴黎时装周上,谢锋携其品牌吉芬做了首场发布。“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与我的同辈们整整奋斗了20年。”他表示。谢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站在国际舞台上开发布会,代价是巨大的。这首先要求经济实力的强大。能做这样的发布会,全有赖于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有足够的资本能够跻身世界舞台,否则,我们的思想文化在时装设计领域的体现就难以完成。没有最初的资本很难有话语权。”


  如今有更多中国设计师具备了进军国际的资本。杭州的女装设计师施杰于2010年和2011年两度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中国当代创意Showroom展,他带去了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的品牌系列。施杰说:“我做的高端系列是从艺术性和文化性上考虑与欧洲市场对接。我认为国际上接受的产品和品牌,关键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是品牌与设计应该具有人文内涵,服装背后表达出人们在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page_break}


  10年间,高级订制的概念随着高级订制设计师的涌现而深入人心。2006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郭培首次推出高级时装秀,那次她做了一件耗费5万工时的礼服,由此引发的震撼、惊喜、争议等等话题,让人们聚焦于中国高级订制时装的概念。此后,郭培又于2009年、2012年相继推出了“一千零二夜”、“中国新娘”系列大秀。她认为高级订制是一个设计师的理想,但同时设计师可以把这个理想扩展得很大。她说:“未来我要把品牌分为三类:一是高端的,它要通过极致的表现来传递一种风格,一种高度,让世界能看到;二是中端品牌,让老百姓都能买得起;三是半订制化品牌,比如让新娘子在最重要的时刻,表达出一些个人的情感。”


  早在十多年前吴海燕不仅提出了设计也要有品牌,她还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她说:“我们现在讲品牌只是讲服装品牌。而欧洲不同,他们有加工品牌、织造品牌、印染品牌,每一个产业链的中间端口都有品牌。”正是看到了设计品牌的前景与力量,10年间,中国服装业界以吴海燕、武学凯为代表的设计品牌成长起来。


  10年前,武学凯的身份还是杉杉男装品牌设计总监,如今他自己的设计公司规模越做越大。武学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瞬息万变的,设计师必须面对产业的变化去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当更多的设计师接触到了国外的时尚产业,打开了眼界,看到了自身与国外的差距,督促着自己去适应去转变,才能有每一天的进步。”


  中国时尚设计教育领域


  目前,中国服装设计师队伍处在前所未有的壮大期,这是中国服装设计教育经过多年发展结下的硕果。与之相应的是全国有上百所学校开办了服装设计专业,每年为社会输出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数以千计。同时,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中国服装高等教育,面临着审时度势的定位,以迎接和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2004年7月,法国ESMOD全球第19所分校、北京ESMOD高级时装艺术学校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意味着在中法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素有“世界时装界哈佛大学”之称的法国ESMOD高级时装学院成功迈出了登陆中国的第一步。


  这10年,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国内服装设计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融入全球教育的一条途径。在这方面东华大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10年来,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与艺术学院先后与10个国家的23所著名服装、艺术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本科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及课程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内的紧密合作。其中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合作开办的“中日合作”办学模式更是成功开创了国内服装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团队收获之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制服(包括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服装三大类)、奥运火炬接力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颁奖礼仪服装之“青花瓷”系列、残奥会入场服装等5类服装均由该学院完成。


  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设计师还参与了“神舟”航天服设计工作,其中包括舱内睡袋图案设计、航天服的配色设计以及舱内用鞋的研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即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创意设计与产品设计相结合、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012年4月1日举行的“大学生时尚日”,让莘莘学子们独具创意的设计作品为中国国际时装周增添了一抹亮色。国内6所知名时装院校推出了优秀毕业生作品专场发布会,150余位2012届优秀毕业生展示了他们的设计作品。这是时装周首次推出“院校发布”板块,它借助时装周的社会关注度、品牌认知度和产业影响力,为大学毕业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设计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院校与企业和市场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桥梁。


  “创新是时尚产业的灵魂,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时尚产业的根本。未来,我们可以参考四大国际时装周细分化功能,也可以借鉴伦敦时装周对年轻设计人才的推广机制,让中国国际时装周成为中国时尚设计与时尚文化的策源地,将中国的时装品牌、优秀设计师和他们的创意设计推向世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北京服装设计学院院长刘元风这样说道。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