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由一个产绒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羊绒加工大国和制品出口大国。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造成了加工能力的急剧膨胀,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我国羊绒年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2800吨激增至98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而加工能力比产量膨胀得更快。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但是这么多羊绒行业相关企业,能真正在国内被认知的却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走向国际舞台。
就如今中国羊绒行业现状,五联合规划总监拜龙先生具体分析了中国羊绒行业企业特征,并且为其未来的发展与规划提出了方向。
首先,就行业内的国内外情况及企业本身的情况而言,现在国外,目前羊绒比较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及日本,其实这三个国家有着共性和不共性的方面。譬如现在他们的共性就是把羊绒开始做平价销售、网络销售;其次是用线下的平价销售,日本的百货商场有很多都与羊绒行业有直接的合作,做定制品牌。而这一板块正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目前羊绒需求量比较大的板块。
其次,目前羊绒品牌基本上在全世界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全系列全季节的男女产品,另一类是全季节的男女单品。全世界目前在欧洲、美国、日本就这两种情况。要不然就往四季全年全系列产品发展、要不然就还是男女单品,但是一定要有四季的概念,不能单单重视秋冬季产品,春夏季产品很弱。比如Loro Piana(意大利高级品牌),都是系列的、四季的、男女的,而且时尚度很高,他除了重视原材料以外,对于后面的产品开发、成衣的生产及品牌的运营,都非常的重视。单品类品牌相比较就更多,比如法国的“艾瑞邦德”(Eric Bompard)在老佛爷百货里面有卖的,做单品销售,包括老佛爷百货自己都推出平价的羊绒品牌。
再次,就是不管全系列全季节的男女产品,或是全季节的男女单品,国际同行使用的贩卖的方式,都和中国现有的羊绒行业贩卖方式不一样。Loro Piana在意大利有几千平米的展厅,凸显出系列的、体验的、四季的、高档的、舒适的、优雅的特点,在他的概念里面不是羊绒的概念,而是品牌的概念。而单品的贩卖,国外的贩卖方式也跟我们的方式不一样,国内的都是放几个立模,上面放点东西,很凌乱,但是我们美其名曰,国内都是这样的做法,国内老百姓就只能是接受这样的贩卖形式,这是很可笑的行为。说明羊绒行业在我们国内非常的低端。所以品牌的概念匮乏与产品单价难以提升就归咎于此。
最后,就是中国的羊绒行业品牌意式差,以国外与国内的品牌做比较之后这一特征就会被清晰的放大。举个例子,比如有50件羊绒衫,中国的货品最起码要有8家或10家的感觉是乱的,只是在单纯的卖货。中国的服装产业已经从产品经济(工厂供货)、越过商品经济(批发或者其他,属于ODM/OEM),步入到服务经济(有品牌,有很好的形象,很好的位置、服务、环境),如今更多的企业已经从服务经济过渡到体验经济,就是文化经济。产品只是里面的一个载体,今天如果还是卖羊绒,卖羊绒衫的概念给顾客的话,你的产品的品牌附加值永远提升不了。为什么中国的鄂尔多斯的原材料只能卖1000多、2000多,而Loro Piana能卖1万-2万,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构建了整个品牌的统一的识别,统一的印象,统一的价值,所以,目前羊绒行业在国内外的对比,国外不管是系列的还是单品类的,他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只要做品牌,一定是一家的货,不能将风格凌乱的货品组合到一起进行简单的兜售。
另外,还要强调一点——产品的定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定位不仅是对于产品的风格,每一个单款需要有一个连贯性以外,还要穿过店铺,穿过画册,穿过包装、门把手,穿过推广、陈列,穿在一起,形成一条连贯的产品风格链,拎起来之后,没有突兀感,所以它是一种文化的贯穿,而不是只是一盘货。所以产品的、品牌的、文化的统一性,需要有准确的定位。我们绝对不是单讲产品,所以说产品开发,不是拘泥于产品里面,而是要拉宽,要建立一个商业模型的概念。
中国的羊绒行业,要摆脱低价竞争,重塑品牌形象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期望通过以上五联合规划总监拜龙先生这几点建议与经验分享,为中国的羊绒行业企业家扩宽一下思路,在不断学习国外同行的商业模型操作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羊绒行业品牌商业模型,尽早树立起中国的羊绒行业标杆品牌。
来源:五联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