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班牙《欧华报》消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服装业成为了旅西华人经济圈的重要支柱之一。广东、江苏、浙江等这些世界知名的服装加工基地为旅西华商的服装业提供了坚强的价格保证,在旅西华商进口货柜中,有超过25%的商品都与服装业有关。
起初,华人服装业最大的竞争力是低廉的价格,但由于中西消费者的身材差异,大多数服装都存在着尺寸问题。华商们很快得到了反馈,并迅速做出了调整。接踵而来的是服装的款式陈旧,跟不上欧洲的流行时尚。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华人服装的品味也在逐步提升。2005年,华人服装行业进入了从批发业向零售业转轨的阶段,一批批华人在取得了身份后,纷纷抢占有利位置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店。而这些店里的产品都来自华人服装批发仓库。
众所周知,服装业是暴利行业,同时也存在着高风险性,款式、材质、价格、甚至上市时间都会影响销售。除此之外,店面所在位置,消费者的年龄、职业和购买能力都是左右服装店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指标。而最早开服装店的华人们大都并不专业,在服装批发店打了几年工后,便另起炉灶单干。在利润的驱动下,华人们前赴后继的开起了一间间的服装店。
与此同时,为崇尚时髦且经济有限的消费者提供既实惠又时髦的服装和配件的品牌进入西班牙后,华商们渐渐意识到中国人的价格并没有绝对的优势。
在经过一次次地殊死拼杀之后,华商渐渐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服装业并不仅仅是卖衣服这么简单,她是一个时效性极强的综合实力要求超高的艺术王国。而在服装业异军突起的“ZARA”成为旅西华人服装业学习的榜样。
模仿中诞生,创新中成长
有很多专业人士分析过“ZARA”的成功战略,比如差异化市场定位策略,全球运筹营运策略,创新营销策略等等。其实,最通俗的理解是取长补短,将高档和低档服装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品牌形象和服装款式上更接近于高档品牌,而销售价格确实适合普通百姓。服装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成梭形,上下窄,中间宽,“ZARA”生产的服装正好迎合了占了80%的中间消费者。善于抓住最前沿的流行趋势的的成功却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麦当娜曾在西班牙举行过个唱,当她刚刚举行完第一场演唱会,她的服饰就被迅速地复制了。等她最后一场演唱会的时候,发现看到很多观众穿着和麦姐一样的衣服。
旅西华人的服装业也是在模仿中诞生,并在模仿中成长。从事服装业的华人企业很少有自己的设计师,而拥有设计部的几家公司,所谓的设计师则发挥着改良商品的作用。一个曾在华人箱包公司工作的西班牙设计师告诉记者,她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年半中,从来没被主管要求设计过任何饰品,而她自主设计的样稿也成了主管办公桌上的草稿纸。华商明白一个道理,独立设计是要付出代价的。除了设计费之外,还要进行营销和推广。如果设计的产品一旦失败,这些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就付之一炬。而模仿的风险和投入甚微,但收益却最大。
可悲的是,华人服装业却在模仿这个阶段停留得过久,或者在模仿中止步。走进西班牙几大华人服装批发中心或者服装店,便会发现他们销售的东西几乎毫无差别。华商锲而不舍的模仿能力也让西班牙甚至欧洲人警惕甚至恐惧。{page_break}
服装如时令蔬果速度决定命运
一个从事服装业多年的资深西班牙销售主管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做服装的风险很小,可是他们恰恰不清楚,服装业是季节性时效性最强的产业之一,与时令水果、销售海产品一样,错过销售旺季,产品的价值立刻缩水,甚至会滞销。
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她快速的生产模式、物流渠道以及上架方式。华人服装业也逐步朝着快速的方向发展。首先,中国人生产商高强度的快速加工,让华人服装赢在了起跑线上。近年来,西班牙当地的华人衣工厂也为华商提供了必要的补充。随着意大利和法国华人制衣事业的发展,西班牙的华人找到了更新更快的加工渠道。
在意大利的“中国制造”为旅西华人的服装业打开了一扇门。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华人从华人手里购买,更容易得到一个优惠的价格。在款式、面料更能做到与欧洲同步,在货运的时间和费用上,与远渡重洋的中国相比,意大利和法国的“中国制造”优势更大。所以,从2007年之后,旅西华商的服装的重心开始从传统的中国制造向异国的中国制造偏移。这样的转轨让华人服装业在速度的竞争上更具优势。
记者后记:
华人服装业受到了西班牙品牌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以模仿、快速、廉价的优势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面对西班牙低迷的经济,百姓日益下降的购买能力,以及自身的种种问题,前路仍旧十分艰辛。
然而,让人心欣慰地是,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模式,他们发现低价并不是制胜的关键,缺乏专业的人才、不规范的经营方式、没有品牌意识才是阻碍了华人服装业的发展必然因素。这些“开悟”的新一代华商们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正在西班牙这片时尚的土地上,为建立属于华人的服装品牌默默地尝试着努力着奋斗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