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棉价近年来的涨跌起伏,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而下游产业的寒冬,又让本已脆弱的棉花市场雪上加霜。寒流来袭,面对令人“揪心”的棉花,无论是棉农,还是棉企,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近日,来自棉花企业、纺织企业、棉花协会、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内人士齐聚省会石家庄,对收储形势、棉花产业政策、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棉价低位运行
“现在棉花收购价是4元/斤,跟我心里价位5元/斤还差不少。”东光县连镇小邢村马奎英家今年种了13亩棉花,至今还没舍得出手。
马奎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到1亩地上,化肥和农药需要500元左右;加上分4次摘花的人工成本500元,每亩成本约1000元,比去年成本增长近10%。由于今年本地棉级别不高,收购价通常不到4元,按每亩产量500斤算,1亩实际利润不足1000元。她说种棉不如种粮划算,明年打算改种粮食。
目前,虽然价格比去年每斤高出四五毛钱,但“抻”着不卖的不只马奎英一家,沧州、衡水、邯郸许多棉农不仅存有惜售心理,而且弃棉种粮意愿较强。
“今年种小麦玉米的亩平均纯效益为1124.3元,而种棉花只有726.7元,相差近400元。预计明年全省棉花面积会由今年的867万亩减少到800万亩左右。至此,全省棉花种植面积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棉农比较收益降低是一个重要原因。”省农业厅经作处邓祥顺处长介绍。
在棉花刚上市的9月,国家就及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确定每吨收储价格为2.04万元,为浮动的棉价兜住了底。然而,记者在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皮棉现货市场采访发现,近日4级小包棉主流成交价在1.87-1.88万元/吨,换句话说,就是棉花市场价格低于收储价格。
对此,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国家收储政策对遏制棉价大幅度下降,保护棉农利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收储政策,棉价跌幅会更大,波动会更剧烈,棉农受伤会更重,植棉面积下降会更快。
产业链步履维艰
尽管收储政策目的明确,保护棉农利益作用显著,但在当前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也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今年以来,常山集团除新型纤维产品和涤棉工装面料等特产品外,常规产品普遍缺乏订单,尤其是大订单、长订单明显减少。”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荣智认为,收储政策过于强调保护棉农利益,对纺织企业承受能力估计不足,直接导致纺织企业步履维艰。
同时, 衡水市棉麻公司总经理吴恒跃表示:“由于连续收储,不仅库容不足日益凸显,安全压力也已绷到极限。”
据了解,近来国家两次调高收储价格,使国内棉价逐步稳定在每吨1.9万元左右。但由于国际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足,国际棉价持续下跌,造成国内外棉价差价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达到每吨5000元左右。棉花价差长期持续扩大,纺织企业承担了较高的原料成本,严重削弱了棉织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订单流失,利润下降,亏损增加。今年以来,从全国重点棉纺织企业看,亏损面在30%左右。
肖荣智分析,储备政策包括收储和放储,缺一不可。目前国家储备总量已接近750万吨,随着收储继续进行,储备量会越来越大,国内市场资源将进一步减少,尤其是高等级棉花会比现在更加紧张。他建议,国家应以有利于增强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价格,继续投放国储棉,满足企业用棉需求,减小对内外棉差价继续扩大的预期,维护纺织产业安全。
政策有待完善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867万亩,预计单产62公斤,总产53.5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8.58%,9.9%,17.5%。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棉花产业出现了“三减三降”,即面积减,单产减,总产减,品质下降、棉农收益下降、纺织企业效益下降的现象。
谈及原因,省供销社副主任、省棉花协会会长赵增华认为,主要由于存在保护棉农利益与纺织业发展之间、国家调控与放开市场之间、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收储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四个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保障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国家、企业、社会组织、棉农的共同努力。
赵增华说,解决“四大矛盾”主要得依靠政策调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释放收储压力,实行按质直补”。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以较低价格向市场投放储备棉,稳定棉花市场价格,满足棉纺企业用棉需求,缓解收储压力;对棉花实行按品质等级直补,既让农民直接受益,也有利于调动棉农科学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品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