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衡水市环保局原局长、高级工程师王书秀等人研发的“棉花专用育苗钵及使用之实现棉麦循环种植的育苗方法”在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交易会组委会颁发的金奖。
下午,记者应邀在衡水市政府家属院见到了老环保王书秀,他已73岁高龄,精神矍铄,向记者展示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辽宁省政府主办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组委会颁发的金奖证书。棉花专用育苗钵还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201110220043.7。
王老介绍,本专利育苗钵由秸杆粉、粉煤灰、锯末、湿污泥、地沟油、脲醛树脂经配料、热压而成。特点是:全降解、高肥效、低成本、强度大、降解时间可控(埋在地下育苗50天仍能整体移栽,移栽后20天左右成肥料)。从而解决了棉麦共生45天的问题,使北方棉农“棉麦循环种植”的梦想变为现实。与同类技术相比,育苗用畦土作钵土,埋在地下育苗,不用任何设施,技术易掌握,管理简单,省工省时,成活率100%,缓苗期短,棉种可用中早熟杂交棉,棉花产量可达到春播棉水平,特别适用于分散农户。
2009年11月7日,在他领导的衡水碧绿兰农场播种棉茬麦205亩,11月11日被大雪覆盖,根苗未出,2010年春寒异常,直到3月15日左右小麦才出土,大家忧心忡忡,出人意料的是小麦亩产都在820斤以上,高的达到1010斤,小麦专家现场考察发现,一般的每株竟有一个成穗孽,多的两个,衡水日报对此进行了报导。按小麦亩产平均900斤,售价1.10元/斤,小麦直接成本420元/亩,补贴60元/亩,亩均收入630元。棉麦亩均总收入2131元,比春播棉增加781元/亩,比小麦玉米两茬种植多收360元/亩。即使扣除棉花多用的工费,棉麦循环种植收入也高于种植小麦、玉米的收入。
“棉花专用育苗钵及使用之实现棉麦循环种植的育苗方法”获得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是因为它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巨大。一是能够稳定棉花生产,使我国棉花产业这一战略性产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为棉农增收201.5亿元/年;二是增加粮食产量,抵御粮食风险。如果北方棉区能有一半面积实现棉麦循环种植,则可增加粮食232.2亿斤/年;三是生产育苗钵需建工厂,可安排就业岗位3万多个,工厂年利润10.32亿元;四是高效利用工农业固废103.2万吨/年,为土壤增加有机质77.4万吨/年,尿素5.16万吨/年;五是减少地膜使用量5.16万吨/年。根治白色污染;六是防沙、固沙和固碳、减碳效果更是不可估量。是典型的低碳农业.对生态环境改善和减缓气候变暖作出巨大贡献。
采访结束时,王老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定了我发展生态农业的决心和信心,我今后争取“棉花专用育苗钵及使用之实现棉麦循环种植的育苗方法”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希望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
衡水老环保研制棉花育苗钵获中国国际专利金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