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几乎都来自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面对国际大都市的服装产业,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继承中发展起来,需要我们在设计理念中融入各种不同的服饰文化,作为中西服饰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无论是从造型、色彩还是精神内涵都有着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欧洲,设计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体的效果,因为其立体程度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已经达到极致美。在中国,设计更注重纹样和色彩的意义,因为中国的服饰风格强调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纹样的设计,因此,更多地关注不同服装领域里文化的差异,对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造型与中国唐朝的女装造型是中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装,透过其不同的艺术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学价值,这对于研究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具有指导意义,服装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这里开始。
一、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盛唐女装艺术造型的特点
(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装造型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是指15到16世纪之间女装的造型,这段时间西欧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大体分为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
意大利风的女装称之为罗布,是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呈V领,也有一字领,胸口大面积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来像莲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装饰,面料华贵精美,外衣局部可窥见白色亚麻内衣,袖子可摘卸(图一)。在罗布里面穿上可达20――30cm的乔品(高跟鞋图二),全身都堆满华丽的装饰。
德意志风初期女装模仿意大利风时期的服装款式,低领口,后来逐渐变为高立领,并有很多小褶,袖子变小变窄,重心放在下体部,窄肩,细腰,肥臀,这时候的裙子下部分开始膨大,服装的立体造型愈发明显。
西班牙风服装立体的程度非常夸张,虽然威严正统但却会显得僵硬,女装上大量使用填充物,这样女性优美的体型会被填充物填得圆乎乎的,领子使用褶饰花边拉夫领(图三),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领饰,裙撑法勤盖尔和紧身胸衣柯尔?佩凯形成女子服装二部式。其中以英国式法勤盖尔最为夸张(图四),这是在法国式裙撑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圆形的盖,这样使得其裙摆展开面积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极度缩小的腰,服饰外观上追求极端夸张的表现。
(二) 中国唐朝女装造型特征
唐朝女装造型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体制下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独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着襦、袄、衫,下身着紧身长裙,后受胡服的影响曾流行穿男装,盛唐开始,女装样式受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加大,袖子放大,虽然朝廷对其宽松尺度有明确规定,但屡禁无用,这时候的女性已经非常喜欢宽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女性大胆袒露自己的肉体,襦的领口大得可以看见乳沟,襦裙的主要着装方式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戴着披帛,穿着半臂,头戴金银,足登丝履(图五)。晚唐时期开始流行长裙丝履,总的来说,整个唐朝女装样式风格各异,初唐时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长裙,中唐时期流行宽袍大袖,并且大胆袒露肉体,晚唐时期胡服多服装的影响越来越小,服装整体上呈现出宽大保守的样式,造型虽不同,但服装却非常强调纹样的装饰,服装展开是平面的,但是其图案却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二、两个时期服饰文化之异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唐朝都是各自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艺术硕果累累的时代,唐朝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强盛富庶的时代,儒学对当时的思想影响深远,同是鼎盛时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产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一)服饰的相同点
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服装的社会本质是一样的,欧洲人重视服装的标识性,贵族与平民穿戴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服装样式上,服饰材料、服饰色彩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则更注重从服装外观上“辩等级,显贵贱”。中国有着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不仅在材质上有着明显的规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图腾上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用服装的材质,面料、色彩来象征和标识社会地位,这一点欧洲和中国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欧洲和中国在穿衣文化的审美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人类穿衣的原动力就是取悦对方,相互吸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缩小的腰部,夸张的裙摆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装袒露胸口,这虽与当时的思想相悖,但也是为了取悦异性做出的表现,整体上说,穿衣为了取悦于异性这种原始的思想又达到了一致。
其三,两个时代对于着装要求也具有相似之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为了着装的整齐,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穿戴,首先她们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兹,修米兹外穿上紧身胸衣和裙撑,然后穿上衬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罗布,整个过程都需要有人协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琐。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却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着,因为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固定的行为规范,盛唐时期的女性在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更是强调外在的着装要求,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一系列着装规范和伦理规范。
(二)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它促成欧洲在艺术上的全面复兴,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地域的服装能长久地独领风骚,因而这个时期的服装不断更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饰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下,体现出的服饰形态相对要少一些,文艺复兴与唐朝的穿衣文化明显的不同点可以阐明中西服装形式不同的根源――审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我们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时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饰文化的显性差异
其一,服装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经进入到窄衣时代,服装强调的重点是夸张地表现体型,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表现,服装不仅要人为地缩小腰部,在下摆还要增加空间感,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强化女性特征的样式对后面400年的服饰造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的女装始终保持着“宽衣的范畴”, 这个时期的服装材质考究,装饰繁多,造型开放,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服装样式,虽然有着胡服这样的窄衣样式,但终究没有形成影响,服装在造型上变化较少,没有立体起伏感,始终强调表面的装饰,纹样、色彩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主导方向,这一点两者之间相去甚远。
欧洲文艺复兴的服装在服装造型上是三维的,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凸显出强烈的立体感,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但其强烈的空间意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装造型是二维的,不强调服装要与人体一致,不要求合体,更不注重用服装来表现人体的曲线,是自然穿着的构成,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差异。
其二,装饰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装饰手法是裂口装饰,就是在服装面料上开口,露出里面异色异质的修米兹,并且借助缎带,蕾丝装饰服装,整体上立体,复杂多变。唐朝的女服强调的是极致的刺绣工艺,盛唐时期女性服装益发宽松膨大,因而在宽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纹样装饰是唐朝最主要的装饰手法,多喜欢用花鸟图形,整体上平整,色彩鲜艳。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面料华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风时期,其华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鹅绒、织锦等大量用在服装上,呈现出一种奢华的质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丝绸,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丝绸用在了服装上,若隐若现的面料下尽显女性美,总的来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衣料是亚麻、羊毛和棉,中国唐朝则在发达的丝绸文化下尽显风骚,因而材质的区别也带来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带来了裁剪手法上的差异,欧洲在夸张的三维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线裁剪,而中国因其二维的服装空间带来也就是简单的直线裁剪。种种显性差异都清楚地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区分开来。
(2)服饰文化的隐性差异
其一,着装观念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分强化女装的性别倾向,因此他们要想方设法显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过反歧途美这种手段来达到效果,譬如女装用紧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细,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撑加大下半部分的体积,这个时期的女性会把脖颈处的青筋尽露理解为一种美,这也与他们的着装观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体化的服装形态。服装造型意识是积极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唐朝的着装意识主要强调含蓄性和写意性,服装始终保持宽衣博带的范畴,在唐朝人的着装意识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平面的服装形态,充分保持布的整体性,是非构筑性的,因其不要求与体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服装形态,也是一种消极的着装观念。
其二,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与盛唐时期女装在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始萌芽资本主义,服装上除了注重立体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装财富价值与审美功能。中国在盛唐时期服饰礼仪制度非常完善,统治者非常重视用穿戴来统一人的思想,强调的是服装“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装的社会性。
其三,美学的观点不同。欧洲文艺复兴人强调自我,主张竞争,私欲膨胀,他们欣赏夸张的美,在服装上体现出来的是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服装的空间意识在“自我扩张”的心理驱动下走向反歧途美,她们不断增大裙摆,扩张服装体积,反映了欧洲人崇尚人体美,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用服装去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分析人体的数据,研究人体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唐朝的美学观点强调的是内在的神韵,服装之美应该体现人的精神,气质,并不是强调体型,即使有再美的体型,也不必用服装去体现,在这种美学意识下,服装轻裁剪重内涵,强调服装组合之后的整体效应,在服装造型的法则上,体现出和谐、统一、对称的手法,服装要能表达端庄和稳重。服装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因而中国唐朝女装用具体的工艺表现抽象的美,更注重内涵。
三、小结
作为不同地域的两个鼎盛时期,无论是西方的传统服饰,还是东方的古代服饰,其造型和表现形式本来就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和唐朝的女装都属于更新期的女装,文艺复兴更新了欧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国女装,这说明人们对服装文化的主动探求性增加,创新性也在增加。通过对中西服饰的比较和研究,从显性和隐性来分析其异同,找到构成中西方服饰差异的外在原因和隐藏在背后的内在规律,对今后的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 要]
中西服饰文化一直以来就在进行激烈的碰撞和融合,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是中西方的鼎盛时期,其服装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通过对这两个鼎盛时期服装文化的比较,让大家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女装的演变以及穿衣文化的异同,在对比中提炼出中西服饰的精神内涵及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将之总结作为对服饰发展的一点探讨,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更加科学对待东西方服饰文化的互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使东西方服装设计得到共同发展。
一、引言
在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几乎都来自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面对国际大都市的服装产业,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继承中发展起来,需要我们在设计理念中融入各种不同的服饰文化,作为中西服饰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无论是从造型、色彩还是精神内涵都有着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欧洲,设计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体的效果,因为其立体程度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已经达到极致美。在中国,设计更注重纹样和色彩的意义,因为中国的服饰风格强调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纹样的设计,因此,更多地关注不同服装领域里文化的差异,对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造型与中国唐朝的女装造型是中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装,透过其不同的艺术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学价值,这对于研究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具有指导意义,服装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这里开始。
二、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盛唐女装艺术造型的特点
(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装造型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是指15到16世纪之间女装的造型,这段时间西欧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大体分为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
意大利风的女装称之为罗布,是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呈V领,也有一字领,胸口大面积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来像莲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装饰,面料华贵精美,外衣局部可窥见白色亚麻内衣,袖子可摘卸(图一)。在罗布里面穿上可达20――30cm的乔品(高跟鞋图二),全身都堆满华丽的装饰。
德意志风初期女装模仿意大利风时期的服装款式,低领口,后来逐渐变为高立领,并有很多小褶,袖子变小变窄,重心放在下体部,窄肩,细腰,肥臀,这时候的裙子下部分开始膨大,服装的立体造型愈发明显。
西班牙风服装立体的程度非常夸张,虽然威严正统但却会显得僵硬,女装上大量使用填充物,这样女性优美的体型会被填充物填得圆乎乎的,领子使用褶饰花边拉夫领(图三),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领饰,裙撑法勤盖尔和紧身胸衣柯尔?佩凯形成女子服装二部式。其中以英国式法勤盖尔最为夸张(图四),这是在法国式裙撑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圆形的盖,这样使得其裙摆展开面积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极度缩小的腰,服饰外观上追求极端夸张的表现。
(二) 中国唐朝女装造型特征
唐朝女装造型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体制下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独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着襦、袄、衫,下身着紧身长裙,后受胡服的影响曾流行穿男装,盛唐开始,女装样式受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加大,袖子放大,虽然朝廷对其宽松尺度有明确规定,但屡禁无用,这时候的女性已经非常喜欢宽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女性大胆袒露自己的肉体,襦的领口大得可以看见乳沟,襦裙的主要着装方式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戴着披帛,穿着半臂,头戴金银,足登丝履(图五)。晚唐时期开始流行长裙丝履,总的来说,整个唐朝女装样式风格各异,初唐时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长裙,中唐时期流行宽袍大袖,并且大胆袒露肉体,晚唐时期胡服多服装的影响越来越小,服装整体上呈现出宽大保守的样式,造型虽不同,但服装却非常强调纹样的装饰,服装展开是平面的,但是其图案却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三、两个时期服饰文化之异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唐朝都是各自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艺术硕果累累的时代,唐朝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强盛富庶的时代,儒学对当时的思想影响深远,同是鼎盛时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产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一)服饰的相同点
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服装的社会本质是一样的,欧洲人重视服装的标识性,贵族与平民穿戴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服装样式上,服饰材料、服饰色彩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则更注重从服装外观上“辩等级,显贵贱”。中国有着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不仅在材质上有着明显的规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图腾上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用服装的材质,面料、色彩来象征和标识社会地位,这一点欧洲和中国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欧洲和中国在穿衣文化的审美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人类穿衣的原动力就是取悦对方,相互吸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缩小的腰部,夸张的裙摆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装袒露胸口,这虽与当时的思想相悖,但也是为了取悦异性做出的表现,整体上说,穿衣为了取悦于异性这种原始的思想又达到了一致。
其三,两个时代对于着装要求也具有相似之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为了着装的整齐,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穿戴,首先她们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兹,修米兹外穿上紧身胸衣和裙撑,然后穿上衬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罗布,整个过程都需要有人协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琐。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却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着,因为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固定的行为规范,盛唐时期的女性在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更是强调外在的着装要求,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一系列着装规范和伦理规范。
(二)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它促成欧洲在艺术上的全面复兴,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地域的服装能长久地独领风骚,因而这个时期的服装不断更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饰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下,体现出的服饰形态相对要少一些,文艺复兴与唐朝的穿衣文化明显的不同点可以阐明中西服装形式不同的根源――审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我们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时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饰文化的显性差异
其一,服装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经进入到窄衣时代,服装强调的重点是夸张地表现体型,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表现,服装不仅要人为地缩小腰部,在下摆还要增加空间感,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强化女性特征的样式对后面400年的服饰造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的女装始终保持着“宽衣的范畴”, 这个时期的服装材质考究,装饰繁多,造型开放,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服装样式,虽然有着胡服这样的窄衣样式,但终究没有形成影响,服装在造型上变化较少,没有立体起伏感,始终强调表面的装饰,纹样、色彩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主导方向,这一点两者之间相去甚远。
欧洲文艺复兴的服装在服装造型上是三维的,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凸显出强烈的立体感,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但其强烈的空间意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装造型是二维的,不强调服装要与人体一致,不要求合体,更不注重用服装来表现人体的曲线,是自然穿着的构成,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差异。
其二,装饰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装饰手法是裂口装饰,就是在服装面料上开口,露出里面异色异质的修米兹,并且借助缎带,蕾丝装饰服装,整体上立体,复杂多变。唐朝的女服强调的是极致的刺绣工艺,盛唐时期女性服装益发宽松膨大,因而在宽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纹样装饰是唐朝最主要的装饰手法,多喜欢用花鸟图形,整体上平整,色彩鲜艳。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面料华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风时期,其华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鹅绒、织锦等大量用在服装上,呈现出一种奢华的质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丝绸,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丝绸用在了服装上,若隐若现的面料下尽显女性美,总的来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衣料是亚麻、羊毛和棉,中国唐朝则在发达的丝绸文化下尽显风骚,因而材质的区别也带来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带来了裁剪手法上的差异,欧洲在夸张的三维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线裁剪,而中国因其二维的服装空间带来也就是简单的直线裁剪。种种显性差异都清楚地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区分开来。
(2)服饰文化的隐性差异
其一,着装观念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分强化女装的性别倾向,因此他们要想方设法显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过反歧途美这种手段来达到效果,譬如女装用紧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细,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撑加大下半部分的体积,这个时期的女性会把脖颈处的青筋尽露理解为一种美,这也与他们的着装观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体化的服装形态。服装造型意识是积极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唐朝的着装意识主要强调含蓄性和写意性,服装始终保持宽衣博带的范畴,在唐朝人的着装意识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平面的服装形态,充分保持布的整体性,是非构筑性的,因其不要求与体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服装形态,也是一种消极的着装观念。
其二,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与盛唐时期女装在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始萌芽资本主义,服装上除了注重立体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装财富价值与审美功能。中国在盛唐时期服饰礼仪制度非常完善,统治者非常重视用穿戴来统一人的思想,强调的是服装“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装的社会性。
其三,美学的观点不同。欧洲文艺复兴人强调自我,主张竞争,私欲膨胀,他们欣赏夸张的美,在服装上体现出来的是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服装的空间意识在“自我扩张”的心理驱动下走向反歧途美,她们不断增大裙摆,扩张服装体积,反映了欧洲人崇尚人体美,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用服装去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分析人体的数据,研究人体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唐朝的美学观点强调的是内在的神韵,服装之美应该体现人的精神,气质,并不是强调体型,即使有再美的体型,也不必用服装去体现,在这种美学意识下,服装轻裁剪重内涵,强调服装组合之后的整体效应,在服装造型的法则上,体现出和谐、统一、对称的手法,服装要能表达端庄和稳重。服装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因而中国唐朝女装用具体的工艺表现抽象的美,更注重内涵。
四、小结
作为不同地域的两个鼎盛时期,无论是西方的传统服饰,还是东方的古代服饰,其造型和表现形式本来就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和唐朝的女装都属于更新期的女装,文艺复兴更新了欧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国女装,这说明人们对服装文化的主动探求性增加,创新性也在增加。通过对中西服饰的比较和研究,从显性和隐性来分析其异同,找到构成中西方服饰差异的外在原因和隐藏在背后的内在规律,对今后的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在服装设计领域中,设计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几乎都来自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面对国际大都市的服装产业,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理念更多的是要在继承中发展起来,需要我们在设计理念中融入各种不同的服饰文化,作为中西服饰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无论是从造型、色彩还是精神内涵都有着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欧洲,设计更注重外在的造型和立体的效果,因为其立体程度在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就已经达到极致美。在中国,设计更注重纹样和色彩的意义,因为中国的服饰风格强调的是在平面的造型中做纹样的设计,因此,更多地关注不同服装领域里文化的差异,对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造型与中国唐朝的女装造型是中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装,透过其不同的艺术造型研究它所含的美学价值,这对于研究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具有指导意义,服装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这里开始。
二、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盛唐女装艺术造型的特点
(一)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装造型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是指15到16世纪之间女装的造型,这段时间西欧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这就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大体分为意大利风时代、德意志风时代、西班牙风时代。
意大利风的女装称之为罗布,是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呈V领,也有一字领,胸口大面积袒露,高腰,袖子一段一段的扎起来像莲藕似地。全身都有斯拉修装饰,面料华贵精美,外衣局部可窥见白色亚麻内衣,袖子可摘卸(图一)。在罗布里面穿上可达20――30cm的乔品(高跟鞋图二),全身都堆满华丽的装饰。
德意志风初期女装模仿意大利风时期的服装款式,低领口,后来逐渐变为高立领,并有很多小褶,袖子变小变窄,重心放在下体部,窄肩,细腰,肥臀,这时候的裙子下部分开始膨大,服装的立体造型愈发明显。
西班牙风服装立体的程度非常夸张,虽然威严正统但却会显得僵硬,女装上大量使用填充物,这样女性优美的体型会被填充物填得圆乎乎的,领子使用褶饰花边拉夫领(图三),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独特的领饰,裙撑法勤盖尔和紧身胸衣柯尔?佩凯形成女子服装二部式。其中以英国式法勤盖尔最为夸张(图四),这是在法国式裙撑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圆形的盖,这样使得其裙摆展开面积可以非常大,再加上极度缩小的腰,服饰外观上追求极端夸张的表现。
(二) 中国唐朝女装造型特征
唐朝女装造型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体制下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独特的,最初女性大都上身着襦、袄、衫,下身着紧身长裙,后受胡服的影响曾流行穿男装,盛唐开始,女装样式受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衣裙加宽加大,袖子放大,虽然朝廷对其宽松尺度有明确规定,但屡禁无用,这时候的女性已经非常喜欢宽松的造型,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女性大胆袒露自己的肉体,襦的领口大得可以看见乳沟,襦裙的主要着装方式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戴着披帛,穿着半臂,头戴金银,足登丝履(图五)。晚唐时期开始流行长裙丝履,总的来说,整个唐朝女装样式风格各异,初唐时期是窄袖窄襦,及地长裙,中唐时期流行宽袍大袖,并且大胆袒露肉体,晚唐时期胡服多服装的影响越来越小,服装整体上呈现出宽大保守的样式,造型虽不同,但服装却非常强调纹样的装饰,服装展开是平面的,但是其图案却是非常精致考究的。
三、两个时期服饰文化之异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唐朝都是各自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文艺复兴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艺术硕果累累的时代,唐朝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最强盛富庶的时代,儒学对当时的思想影响深远,同是鼎盛时期,在各自文化背景下产生穿衣文化也是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一)服饰的相同点
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服装的社会本质是一样的,欧洲人重视服装的标识性,贵族与平民穿戴有着明显的差别。从服装样式上,服饰材料、服饰色彩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则更注重从服装外观上“辩等级,显贵贱”。中国有着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不仅在材质上有着明显的规定,更是在服色以及图腾上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用服装的材质,面料、色彩来象征和标识社会地位,这一点欧洲和中国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欧洲和中国在穿衣文化的审美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人类穿衣的原动力就是取悦对方,相互吸引。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缩小的腰部,夸张的裙摆都是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唐朝的女装袒露胸口,这虽与当时的思想相悖,但也是为了取悦异性做出的表现,整体上说,穿衣为了取悦于异性这种原始的思想又达到了一致。
其三,两个时代对于着装要求也具有相似之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为了着装的整齐,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穿戴,首先她们在最里面要穿上白色的修米兹,修米兹外穿上紧身胸衣和裙撑,然后穿上衬裙,最后在外面罩上罗布,整个过程都需要有人协助才能完成,非常繁琐。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却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着,因为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固定的行为规范,盛唐时期的女性在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更是强调外在的着装要求,她们在自己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一系列着装规范和伦理规范。
(二)服饰文化的不同点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转入近代的枢纽,它促成欧洲在艺术上的全面复兴,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地域的服装能长久地独领风骚,因而这个时期的服装不断更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造型,其服饰文化是多元性的。唐朝在相对稳定的封建制度下,体现出的服饰形态相对要少一些,文艺复兴与唐朝的穿衣文化明显的不同点可以阐明中西服装形式不同的根源――审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饰,我们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个时代穿衣文化的不同。
(1) 服饰文化的显性差异
其一,服装造型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在外在造型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已经进入到窄衣时代,服装强调的重点是夸张地表现体型,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表现,服装不仅要人为地缩小腰部,在下摆还要增加空间感,紧身胸衣和裙撑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强化女性特征的样式对后面400年的服饰造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的女装始终保持着“宽衣的范畴”, 这个时期的服装材质考究,装饰繁多,造型开放,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服装样式,虽然有着胡服这样的窄衣样式,但终究没有形成影响,服装在造型上变化较少,没有立体起伏感,始终强调表面的装饰,纹样、色彩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主导方向,这一点两者之间相去甚远。
欧洲文艺复兴的服装在服装造型上是三维的,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凸显出强烈的立体感,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但其强烈的空间意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方向。唐朝的服装造型是二维的,不强调服装要与人体一致,不要求合体,更不注重用服装来表现人体的曲线,是自然穿着的构成,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其明显的差异。
其二,装饰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装饰手法是裂口装饰,就是在服装面料上开口,露出里面异色异质的修米兹,并且借助缎带,蕾丝装饰服装,整体上立体,复杂多变。唐朝的女服强调的是极致的刺绣工艺,盛唐时期女性服装益发宽松膨大,因而在宽大的襦裙上面做平面的纹样装饰是唐朝最主要的装饰手法,多喜欢用花鸟图形,整体上平整,色彩鲜艳。
其三,面料的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面料华美,尤其是在意大利风时期,其华美的面料就是最主要的特征,天鹅绒、织锦等大量用在服装上,呈现出一种奢华的质感,唐朝主要用的面料是丝绸,很多透明和不透明的丝绸用在了服装上,若隐若现的面料下尽显女性美,总的来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衣料是亚麻、羊毛和棉,中国唐朝则在发达的丝绸文化下尽显风骚,因而材质的区别也带来了穿衣文化的不同。
另外,因为外在造型的不同,也带来了裁剪手法上的差异,欧洲在夸张的三维造型上裁剪注重的是曲线裁剪,而中国因其二维的服装空间带来也就是简单的直线裁剪。种种显性差异都清楚地把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服装区分开来。
(2)服饰文化的隐性差异
其一,着装观念的不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分强化女装的性别倾向,因此他们要想方设法显露女性的外形特征,甚至不惜通过反歧途美这种手段来达到效果,譬如女装用紧身胸衣把腰勒得更细,把乳房托得更高,用裙撑加大下半部分的体积,这个时期的女性会把脖颈处的青筋尽露理解为一种美,这也与他们的着装观念相符,造就了人工和立体化的服装形态。服装造型意识是积极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唐朝的着装意识主要强调含蓄性和写意性,服装始终保持宽衣博带的范畴,在唐朝人的着装意识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平面的服装形态,充分保持布的整体性,是非构筑性的,因其不要求与体型吻合,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服装形态,也是一种消极的着装观念。
其二,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与盛唐时期女装在对服装认识的侧重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始萌芽资本主义,服装上除了注重立体的外穿造型,更注重的是服装财富价值与审美功能。中国在盛唐时期服饰礼仪制度非常完善,统治者非常重视用穿戴来统一人的思想,强调的是服装“治国安天下”的社会伦理功能,因而更注重服装的社会性。
其三,美学的观点不同。欧洲文艺复兴人强调自我,主张竞争,私欲膨胀,他们欣赏夸张的美,在服装上体现出来的是极度突出个性,强调和夸张人体之美,服装的空间意识在“自我扩张”的心理驱动下走向反歧途美,她们不断增大裙摆,扩张服装体积,反映了欧洲人崇尚人体美,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用服装去完善人体的美感,注重分析人体的数据,研究人体的自然特征,其文化是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唐朝的美学观点强调的是内在的神韵,服装之美应该体现人的精神,气质,并不是强调体型,即使有再美的体型,也不必用服装去体现,在这种美学意识下,服装轻裁剪重内涵,强调服装组合之后的整体效应,在服装造型的法则上,体现出和谐、统一、对称的手法,服装要能表达端庄和稳重。服装审美中包含了强烈的“善”,因而中国唐朝女装用具体的工艺表现抽象的美,更注重内涵。
四、小结
作为不同地域的两个鼎盛时期,无论是西方的传统服饰,还是东方的古代服饰,其造型和表现形式本来就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女装和唐朝的女装都属于更新期的女装,文艺复兴更新了欧洲的窄衣文化,唐朝更新了保守的中国女装,这说明人们对服装文化的主动探求性增加,创新性也在增加。通过对中西服饰的比较和研究,从显性和隐性来分析其异同,找到构成中西方服饰差异的外在原因和隐藏在背后的内在规律,对今后的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