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爱美之人又迎来了脱去厚重棉衣、大肆置办春装的时节,而连日来“毒服装”事件频繁被曝光,甚至涉及到了不少知名时尚品牌和学生校服。本月初,贵州省工商局在全部抽检的39个批次服装中,查出18款不合格,其中2款甲醛超标。那么,这些毒服装中的“毒”到底从何而来,在琳琅满目、形形色色的服装中,应该如何注意安全问题呢?
多数市民买服装看不懂安全成分
小胡告诉记者,不久前她从网上买了一条裙子,打开包装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说不上是什么味,反正闻着不对劲。”小胡说,对于服装的异常气味,卖家给出的解释是,衣服在仓库里存放时间太长,晾一下就好了。可是当杨小姐把裙子浸泡清洗过之后,异味依旧存在,这次网购经历也让她感到很失望。“网上买来的东西便宜是便宜,就是有时候质量没保证。”
在记者的走访中,绝大多数市民表示,买衣服时,对服装的款式、面料、型号比较重视,而对甲醛、PH值、色牢度等有关服装安全的问题则感觉比较陌生。“现在的服装商标注的那些成分我也看不太懂,有的直接是一排排洋文,有的挂牌干脆就没有服装成分的标注。”“有毒没毒是什么标准,我也看不懂啊。”不少市民都表示。
而恒丰步行街一家服装实体店老板于女士则表示:“市面上的服装都是从厂家或经销商处发过来的,吊牌都没有换过,上边标注了衣服的成分等信息,是真是假,卖场方面也很难确定。”
追溯含毒产业链 漂染环节最危险
在花溪大道南段经营一家服装制造厂的张洪顺提到服装含毒事件时表示,如果说服装含有毒成分大部分的责任应该在厂家没错,但服装生产的产业链涉及很多环节,“以棉花为例,作为天然纤维原料,在棉花种植阶段喷洒杀虫剂等农药,就很容易使棉花受到‘污染’。合成纤维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则可能会涉及重金属、甲醛、氯化苯酚和有机锡等有害物质指标。”张洪顺说:“这些原始材料有的会在服装厂加工,也有一部分是厂家直接从布料商家那批发的。”
由此可见,毒服装的涉毒根源应该是在布品的生产过程中。据张洪顺介绍,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过程中,最容易“涉毒”的是漂染环节,由于其间要加入大量的化学助剂。“具体成分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漂染布料的过程中,一些染料剂里确实存在含毒的化学成分。”
“布料加工时,有些有害物质不是直接应用到生产中,而是助剂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如甲醛等。但常规上,这种助剂中的甲醛,在出厂后是要给处理掉的。”贵州财经大学化工科学专业导师陈青洋介绍:“那么,那些有毒服装的毒瘤就在于一些不规范的原料加工厂为了偷工减料,草草进行污染处理环节,有毒物质没有彻底清洗、整理干净,导致有毒物质残留。”
据陈青洋介绍,这几年被传的服装致癌事件,罪魁祸首也体现在漂染过程中,“服装的安全技术要求还包括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这是一种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染料,可能诱发癌症。”
而张洪顺在采访中无奈地表示:“算上面料、辅料,一件常规意义上的成衣制品可能要由几十种材料组成。所以服装品牌一般拥有大量供应商。”他说,“我们也不可能每一款面料都要先拿去检测,检测一次好几百元,花钱不说,还很麻烦。万一真的出现问题,再重新返厂处理或是重新找面料,所耽误工期的损失更是难以计算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