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广西桑蚕产业科技创新助推可持续发展

广西桑蚕产业科技创新助推可持续发展

广西凌云县通过“三动”即培训带动、服务推动、政策促动等强有力措施,不断拓展桑蚕产业链条,使蚕桑产业成为该县农民继茶叶、烤烟产业之后又一增收的特色产业。宜州市加强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自治区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建设等科技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桑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广西凌云“三动”助推桑蚕产业稳定发展


  “我县首批蚕种(1200张)在我们这里的小蚕共育室顺利出壳,7天之后便可分发至各桑蚕养殖户进行饲养。今年我们村又新种桑树600亩,2013年我们村预计蚕茧总收入突破550万元,要比去年多100万元左右。”3月21日,凌云县下甲乡平怀村支书郁再俭对笔者说。


  近年来,凌云县通过“三动”即培训带动、服务推动、政策促动等强有力措施,不断拓展桑蚕产业链条,使蚕桑产业成为该县农民继茶叶、烤烟产业之后又一增收的特色产业。


  培训带动。“有了技术人员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又有县蚕桑办帮忙找销路,我们养殖的蚕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下甲乡平怀村郁大哥一边指着他家共育的小蚕,一边兴奋地告诉笔者。该县县、乡的桑蚕办在农户养殖春蚕时机,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养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以前下甲乡平怀村原来靠传统技术养蚕,每张蚕簇产茧不到30公斤,近年来通过技术培训,采用新技术养殖,蚕儿比原来增长1厘米,每张蚕簇可产茧40公斤以上,增收200多元。


  服务推动。该县有广阔的山场资源,悠久的养蚕历史,加之各乡镇党委政府把蚕桑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优良的种桑、熟练的养殖技术、一条龙式的收购加工链条,当地农户已从桑蚕产业得到了较好的收益,同时也带动了河池的凤山、巴马等与之相邻的乡镇部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为提高蚕桑养殖水平,该县高薪聘请了8名养蚕(土)专家和县桑蚕技术人员一起住在农户家中,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


  政策促动。为推进蚕桑生产快速发展,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蚕桑示范户发展生产,如方格簇蚕实行“买一送一”政策,即一元一张,买一送一;鼓励建设小蚕共育室,农户新建小蚕共育室,土地、林业等部门在土地、木材审批时予以优惠。


  据该县桑蚕办主任黄和雨介绍,加尤镇么贤村农民黄泽问,去年种植30多亩桑树,共赚了10多万元,成为当地养蚕致富的典型。目前,全县有园桑面积5.9万亩(可养蚕面积达3.9万亩),今年预计养蚕3.7万张,蚕农收入力争突破5000万元。


  广西宜州:科技研发创新 桑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宜州市加强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自治区桑蚕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建设等科技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桑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日前,江西省永新县考察团专程来到宜州市庆远镇太平社区小蚕共育基地蹲点考察,考察人员采取全程跟踪学习的方式,与技术人员一起采桑、消毒、喂蚕和集训,先进的养蚕技术让他们称赞不已。


  近年来,宜州市不断加强桑蚕茧丝绸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优桑、优茧、优丝和桑蚕综合利用“四大”科技工程,加强桑品种、蚕品种的引进和创新,加大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和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结合桑蚕人才小高地建设,大力整合科技信息、专利、成果等科技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招商和科技成果孵化等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市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蚕业科技“遍地花开”扩大了高效养蚕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桑蚕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宜州市桑园总面积已达到32万亩,建成1000张以上标准化小蚕共育点100多个,小蚕共育率达80%以上,高效养蚕模式推广应用率达到70%。去年,全市产鲜茧产量5.29万吨,蚕农养蚕收入突破18.9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