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伦敦童装周注定让很多人感觉不爽

伦敦童装周注定让很多人感觉不爽

  在全球各地,每年几乎每一周都有时装秀粉墨登场,有时一周甚至不止一场。如此多的时装周却阻止不了时尚的步伐,在前不久伦敦在伊斯坦布尔与印度时装周之间,见缝插针地举办了首届儿童时装周,首届童装周引起了人们的议论,伦敦该不该举办时装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全球各地,每年几乎每一周都有时装秀粉墨登场,有时一周甚至不止一场。比方说,伊斯坦布尔(Istanbul)时装周上周六刚结束,印度将于3月22日—26日举办拉克美时装周(Lakmé fashion week),莫斯科时装周则将于3月29日揭幕。事实上,我一直觉得约翰•契弗(John Cheever)的短篇小说《游泳者》(“The Swimmer”)用来比喻时装周十分贴切:只不过不是从郊区一个泳池接着另一个泳池地接力,而是全年从一个时装周转战另一个时装周。


  但我这么说明显跑题了,问题是果真有空档,也定会平添一个时装周以填补其空白。不久前,伦敦在伊斯坦布尔与印度时装周之间,见缝插针地举办了首届儿童时装周(Kids Fashion Week)。没错,伦敦已经举办了女装周;去年又举办了男装周;如今又推出童装周。但与男装周(赞誉不断)不同的是,这注定会让很多人觉得很不爽。


  时装秀竟然也染指圣洁无瑕的儿童!难道就不能给这个世界留一块未受品牌侵袭的净土?保护孩子不受甚嚣尘上消费主义思潮之毒害!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再说了,把魔爪伸向儿童实在是易如反掌!尽管本人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时尚界人士(并非一定按照以上顺序),我对此出格做法很有意见,但并非出于以上原因,因为这些原因从本质上说都是胡言乱语。


  从迪斯尼(Disney)到麦当劳(McDonald’s),孩子们一直深受品牌之影响,况且这种境况已经由来已久。与成人一样,他们也对品牌发烧友意味着什么心知肚明,我七岁的孩子能把苹果比诺基亚酷的原因说得头头是道。


  唯一蒙在鼓里的倒是品牌本身;想当初自己孩提时代,耳熟能详的品牌只有Danskin与罗兰爱思(Laura Ashley),而非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与Rachel Riley。此外,举办儿童时装周(任何时装周)有诸多好处。


  无论从伦敦市政府的角度,还是它对所有相关产业(如酒店、餐饮以及出租车行业等)的拉动效应,举办时装周均是利大于弊。勿庸置疑,伦敦市政府对此当然乐见其成。(这也就是尽管整个行业前景堪忧,而自己觉得举办时装周的做法很难改变之原因所在——各大城市都不希望时装周取消甚至缩短时间;它们希望参观者尽可能延长留驻时间,能在自己城市大把消费。)


  从品牌自身的角度看,举办时装周也大有裨益:创办儿童时装周,可以实现时尚品牌自我定位“生活方式”的心愿,生活嘛,当然得包括全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通过兜售儿童服装少花钱的噱头,来忽悠对品牌一头雾水的成年人;而且它们从小就“勾引”儿童,待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变成品牌的忠实拥趸。毕竟,最近向儿童大献殷勤者也包括了古驰(Gucci)、巴宝莉(Burberry)、迪奥(Dior)以及斯特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等知名品牌(尽管它们这次未能出现在伦敦儿童时装周上)。


  整个儿童时装秀持续两天(周三与周四,周三向公众开放),届时T型台秀场将展出Paul Smith Junior、克洛伊(Chloé)、Little Marc Jacobs、迪赛(Diesel)等时尚品牌推出的童装系列。宣布举办伦敦童装周的消息时,网络童装品牌Alex and Alexa创始人亚历克斯•西奥佛内思(Alex Theophanous)说:“童装设计师认为应该有专门的展示平台。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能把儿童时装拓展至全世界。”{page_break}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这无关家长愿意花多少钱去购买儿童时装——我会让每位家长自己判断:孩子因身体发育迅速每隔几个月衣服就不合身,又喜欢在室外满地胡跑,因此是否值得为他们添置超过25美元的衣服?(我个人认为得不偿失,但仅是本人看法);也无关是否让孩子穿迷你版的成人衣服——家长希望永恒的心迹,让孩子穿缩版成人服装时表露得最为淋漓尽致;甚至也无关是否让孩子充当模特这种不齿做法,儿童充当模特,就会不可避免地浓妆艳抹,也会出现刺探隐私现象,这种情况往往让很多成年人感到不安。


  真正的问题是传递信息的途径错了。我想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定能理解这一点。时装秀再火爆都不为过,而儿童时装秀则应不温不火。换言之,T型台给观众传递的是整体印象;这与电影一样,观众接受的是全然成形的东西。另一方面,儿童时装秀应是(甚至要甚于成人时装秀)一片自由天地,让他们以孩童身份与感知能力开始学会嬉戏玩耍,它应该让孩子们天马行空。


  童年是慢慢知晓衣服功用(除了保暖与保护功能外)的阶段;衣服是表露自己身份的有效手段:穿牛仔与T恤的假小子、穿薄纱裙的公主、穿点状条纹衣服的怪人——这些角色我孩子实际上都倒腾过。当孩子从头到脚穿着粉红衣服或是不相匹配的款式时,并非因为他们不知该如何穿衣,而是由于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便如此,慢慢懂得自己的选择会影响到周围人至关重要(如今尤为如此),因为形象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手段。


  成年人对此(而且应该)更是一清二楚;对他们而言,T型台只是给自己提供了不同选择机会。但儿童需要特定场所来诠释自己的身份。时装界要有长远眼光,由孩子自己去决定:必要的话就放在门店,而不该在T型台上展示。我想时装界应该有此智慧。


  当然,时装也教会我们“应该”并非等同于“愿意”。黑裤子应该适合每个人穿,但我们都知道实际情况从来不是如此(并非每个人都穿黑色衣服)。

来源:金融时报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