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一条必然之路。”6月26日,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健这样告诉记者。 郭健用“7座大山”,来形容从去年到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处境: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利息提高、原材料价格提高、油价上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劳动力成本提高、金融风险加大。郭健表示,在这样的处境下,一些民企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能“出海”寻找自己的出路。 记者从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厅了解到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印证了民企日益高涨的“出走”欲望:截至2008年5月,福建经审批核准的民营境外企业486家,占审批总数的近71.5%,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达4.9亿美元,占总量60.7%。而这还不包括大批未经审批核准或未报备的民营境外企业。 环境剧变引发“出走” 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厅副厅长陈安生介绍,福建民企境外投资的一个主要形式,是以贸易为先导基础,开展境外延伸贸易,或设立自己的海外贸易公司,或直接建立连锁专卖店、品牌专卖店等直销渠道,有效掌握销售渠道和价值增值环节,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福建已有150多家民企在外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涉及纺织、服装、建材、运动鞋、食用菌等产品,每年带动大量原材料、半成品出口。 亚伦集团董事长陈芳林介绍,2003年以前,其主要通过北美和欧洲进口商或香港特别行政区洋行、中国台湾贸易商销售产品。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为避免国内企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亚伦集团意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在目标市场设立公司进行销售。随后,亚伦集团以收购形式控股了原其产品进口商。 陈芳林表示,收购并控股一家原有的进口公司是进入目标市场最快、成本最低的方法,因为“他们知道大的零售商最终一定会与工厂直接做生意”,因而主动提出与亚伦集团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几年努力,亚伦集团在北美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从无到有大幅提升,部分价格还可比竞争对手高10%。陈芳林告诉记者,亚伦集团目前正计划明年在欧洲设立公司,负责欧洲市场的销售与服务。 紧盯境外矿产资源 福建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许多资源利用型的福建民企,已经开始“出海”寻找境外资源。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福建紫金矿业。 据了解,紫金矿业通过“收购矿山自主开发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的路径,先后在香港、加拿大、俄罗斯、蒙古、缅甸、南非、秘鲁、塔吉克斯坦等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公司、收购项目或参股海外公司,是国内矿业企业控制海外资源较多的企业之一。 福州国隆集团董事长沈国表示,福建经济发展比较快,但矿产资源相对匮乏,要打破这一局面,民企“走出去”非常必要。据他介绍,福建国隆集团公司与菲律宾大宗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两家矿业公司,总投资15亿元,在菲律宾北部地区共有42座矿山资源。 沈国告诉记者,去年刚刚探明一个200多平方公里的矿区,条件非常好,全部都是露天开采,而且位于海边,“希望能与国家合作,也希望能得到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 政策支持亟待加强 尽管福建民企“出走”呼声很高,但实际上,“走出去”的规模与成效还远远不够。数字显示,2007年福建对外直接投资3.09亿美元,占当年全省GDP的千分之二点三,当年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为13: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陈安生认为,在我国现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法规与政策中,有不少是在资本短缺的条件下制定出台的,尤其是在外汇管理方面。另外,相关立法也显得滞后,与现阶段的新形势明显脱节。他指出,迄今为止尚未有成文的法律或法规来支持和保障企业“走出去”。 也有民营企业家告诉记者,国家出台的支持走出去的财政、信贷、信用保险等政策,门槛过高,覆盖面小,民企难以从中获得实惠。 一些福建民企建议,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境外资源开发专项风险基金,用于企业境外资源勘探和可行性研究。另外,为保障走出去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国家鼓励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相关部分可以考虑建立投资风险评估保障机制。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表示“走出去”主要靠企业,但政府支持必不可少,尤其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如大量的外汇储备,应该按市场配置,而不能按所有制配置。 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黄孟复也表示:“大多数企业还没准备好。”他指出,民企要走出去,其模式、产品要适合当地,要给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权带来好处。“不注意这些,迟早会遇到问题。”他说。
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