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杨根生书记6月11日调研制鞋产业时提出的要求,6月27日下午, 市政协主席杨鹏飞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破解当前制鞋产业面临的难题,促进制鞋产业快速发展。副市长张丽冰、阮军出席。 经贸、劳动、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并针对制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许多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制鞋产业是我市十大产业集群之一,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去年产值超过17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00亿元。虽然历史悠久,且每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作为传统优势产业,摆在我们面前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我市制鞋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影响了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制鞋产业进入“寒冬”期,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为了破解我市制鞋产业面临的难题,去年我市专门成立产业集群调研组,深入各县区和制鞋企业,全面了解我市制鞋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培育壮大制鞋产业的思路和措施,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促进了制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年6月中旬,杨根生书记针对当前制鞋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入调研,提出了四点意见,增强了制鞋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坚定了做大做强企业的决心,有力地推动制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与会人员围绕主题,踊跃发言,纷纷为我市制鞋产业出谋划策。大家认为,杨根生书记指出制鞋产业仍有发展的需要,有发展的基础,有发展的空间,有发展的潜力,能够进一步做大做强。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鞋产业的发展,培育、扶持、服务制鞋企业,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这给制鞋产业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当前,制鞋产业要走出困境,要实现五个转变:市场转变,在巩固好国际市场的同时,还要拓展国内市场,处理好外销与内销的关系;品牌转变,鼓励、扶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产业链转变,要依托新建的鞋服城,引进鞋材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模式转变,要由过去企业各自单打独斗转向共生共赢,走联合之路,打响区域品牌;管理制度转变,由家族企业转向现代化管理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先进管理理念接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企业一些实质性的扶持,如扶持集中办展、扶持企业创建品牌、扶持一些重点企业、扶持产业链招商、完善配套服务机制,等等。 杨鹏飞在会上说,要认真贯彻杨根生书记调研制鞋产业时的讲话精神,把莆田制鞋这个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打造,这符合莆田实际,也是实现莆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制鞋产业过去对莆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未来也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有越做越大的趋势,对莆田的经济拉动仍然是明显的。当前莆田制鞋产业仍然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有名气、有基地、有设施、有人才、有技术,生存空间还很大,针对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伸出援手,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就如何实质性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促进我市制鞋产业发展,杨鹏飞提出四点建议: 一、增强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品牌。要积极创建研发中心、建设技术开发基地、引进高级人才,致力技术创新,积极打造品牌,讲求产品质量,建立营销网络,打开市场销路。 二、做好产业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集聚水平。要重点扶持一些好的企业,帮助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形成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要实实在在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做一件成一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张旗鼓地宣传莆田鞋业,打造区域品牌。 三、改善用工环境,破解用工难题。用工不足,导致产能下降。要创新改善用工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解决外来员工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购房等方面享受当地市民待遇。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加大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引导力度,让他们愿意走出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留在莆田工作。 四、建设标准厂房,规范发展秩序。政府要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这样既有利于承接外地产业转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又能引导小企业及一些家庭作坊入园区,规范生产,消除安全隐患,促进制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张丽冰、阮军也在会上提出具体要求。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