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坡上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张德林抽着纸烟望着飘雨的天空,他的一双棕色胶鞋沾满了泥浆。这一天,是“4·20”芦山7.0级地震后的第4天。
张德林是芦山湘邻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芦山县轻纺工业协会的会长,旗下20余家纺织企业在这次地震中都被波及。更重要的是,这些纺织企业的总产值占据了当地经济总量的40%,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数万个。
轻纺老板的“自救”
昨日下午,记者经多方打听才找到了张德林。他的湘邻纺织厂位于芦山县老城区城北路37号,该县的轻纺协会也在这里。
沿着泥泞的小路往上走,来到厂子背后山上的临时安置点,记者终于见到了张德林。此前,他正在吃午饭,午餐就是泡面,餐桌子上还放着一碟榨菜。
据湘邻纺织厂一名员工透露,张德林这几天都在忙着自救,安置厂里的200多名职工。地震发生后,张德林当天晚上就调集来了两辆面包车的生活必需品,并分发到每个员工手里,如果员工家里受灾的,他都派人开车送他们回家,没回家的就跟张德林参与抗震救灾。当问到有没有职工伤亡时,张德林告诉记者,“只有几个受轻伤,现在都已经安置妥当。”
接受记者采访的雅安市经信委张姓副主任表示,目前救灾物资的发放主要针对受灾群众,所以芦山县企业面临的困境较大。“不过,昨天下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救灾物资分发的相关文件,将根据捐赠者的意愿,有一部分会分发到企业。”
另据记者了解,部分企业主已经展开了自救。“现在政府正在抢险救人,我们企业就不添麻烦了,能自己想办法的就自己解决。”新丝路包纱厂厂长梅玉彬笑着说。
损失难以估量
“十二五”期间,芦山县计划建成西部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轻纺基地,做大做强纺织产业。
据悉,目前芦山县共有21家轻纺企业,通过在芦山县多个工业园区的实地调查,记者最终了解到,在地震中,这些纺织厂几乎全部受损,其中有规模较大的轻纺企业损失达数千万元。张德林指着山下倒塌的厂房唏嘘不已,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都成了危房,不少立柱都被震歪了,其中坍塌的就有好几千平方米。
据通达纺织厂的厂长冯金华介绍,该厂拥有纺机300多台,年产值达7000万~800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生产车间、职工宿舍、财务室与库房等地方,而这些地方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生产车间情况尤为严重。
据冯金华介绍,一台加弹机的价值在300万元,厂里共有8台;筒机的成本为50万元,共有6台;包纱机的成本20万元,共270台。“粗略估算一下,有形损失高达3000多万元。如果加上无形的客户流失,那这个数字就更高了。”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作为该县轻纺协会会长的张德林,还未来得及一一走访协会旗下企业的受损情况。张德林说,“这两天已有7家企业打来电话,报了一下损失情况,仅这些算下来就有好几亿”。
成本优势不再
芦山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城,交通极为不便,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工业生产项目极少。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芦山县的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自浙江、山东等省份。
张德林告诉记者,轻纺企业当初被芦山县政府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而引入,当时本地企业的电费比较低,这使得不少沿海企业前来投产。事实上,发生在芦山县的产业变革,正是中国高能耗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向内地大迁移背景下的一个缩影。不过,这一变革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
冯金华告诉记者,前几年当地电费每度(千瓦/时)只需3~4角钱,那时企业的利润还不错,然而现在唯一的电价优势也不存在了。“电价都涨到每度(千瓦/时)6角钱,没利润可言了。”
他算了一笔账,之前芦山轻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仅500~600元/月,但如今这一指标也涨到了2500元/月,比沿海地区同类纺织企业支付工人的薪酬并无多少优势。此外,芦山的交通成本较高。从芦山到浙江,一个月来回货运汽车仅能跑4~5趟,每月交通运输成本高达20万元。
出路在何方?
芦山县轻纺行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冯金华亦表示,当初建厂时,他的资金全部压在了纺织厂,如果重建资金筹不到,这个厂子很可能就会破产。
冯金华说,当前工人都回家抗灾去了,一时难以回来,工厂又要复工生产,这样就只好向外省借调,如此一来,企业成本就会更高。
据悉,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四川省经信委、雅安市经信委等有关单位纷纷前来调研轻纺企业的灾情况。不过,令张德林不安的是,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轻纺协会的会员基本都是民营企业,民企融资如何解决,又怎样降低其融资成本,尤其是电价能否降低等,这些至今都还不得而知。
雅安市经信委张姓副主任亦坦言,目前还是过渡期,主要任务是抢险救灾,还未涉及企业灾后重建的事宜,未来将会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困难,并逐步给予解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