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缝纫机上“跑”出来的技术能手范玫玲

缝纫机上“跑”出来的技术能手范玫玲

成为一名“白领”,每天西装革履、朝九晚五地上下班是很多求职者的理想职业。但随着经济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也越来越“吃香”。一大批优秀的“蓝领”工人脱颖而出,成就着自己的价值,也为其他劳动者做出了表率。

  目前,在即墨,政府出台了众多培养技术人才的新政,鼓励支持更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技术精兵”,同时,“以技能论英雄”也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于是,一大批优秀的“蓝领”工人脱颖而出,成就着自己的价值,也为其他劳动者做出了表率。


  即日起,《墨城新闻》联袂即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推出“金牌蓝领”的大型新闻报道,寻找各行各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工人,记者走近他们,解读他们的风采,了解“金牌蓝领”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人群中,她是那么平凡而普通。缝纫机前,她又是那么自信而干练——即发集团的一线缝纫工范玫玲,十几年如一日,勤学苦练,在全国首届针织工缝纫技能大赛中勇夺冠军,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向人们印证着,一个优秀劳动者在平凡岗位照样能成就自身的劳动价值。4月19日,记者走进了即发集团的生产车间,见到了40岁的范玫玲。


  60万缝纫工竞技范玫玲一举夺魁


  “我从1992年就进厂了,一直在车间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熟能生巧。”范玫玲和记者聊着的同时,手中的活依然没有停下,给手中的家居服画样板、换线、做口袋、做领子……动作非常麻利,丝毫没有因为交谈而打断她的工作进程,“这些程序早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


  回忆起2006年的全国针织行业服装制作工(T恤衫制作)职业技能大赛,时隔7年,范玫玲依然记忆犹新。那场大赛不仅要现场“比武”,还要进行理论考试,这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她来说,是有难度的。为了学好理论知识,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家为丈夫和七岁的孩子做好饭,自己匆匆吃上几口,便开始挑灯夜读,背诵知识点。同时,厂里也对她进行着长达半年之久的操作技能的培训。


  “去之前,很多同事都说,这是全国的大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想要夺个名次不容易。但其实我心里是非常自信的,尤其是到了现场,看到比赛用的机器时,就更不打憷了,因为我都用过,还做过成千上万件T恤衫呢。”正是凭着这样的自信,从全国60万名制作工中脱颖而出,并与层层选拔出的来自9省市60家企业的80名高手同场竞技,决赛中,范玫玲做了5件T恤衫的前襟和领子,共用了27分钟,做工也是无可挑剔,最终一举夺魁,被授予“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干活不光要快最重要是质量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下车间,感觉这种工作不够体面,其实不管在什么岗位,要想干好了,都不容易,最缺不了的就是‘热爱’俩字。做衣服,我就非常喜欢。”范玫玲笑着告诉记者,母亲也会做衣服,经常到集市上买一些布,回家自己做成衣服,再到集市上卖出去,这在村里还是第一家。从小耳濡目染,她也经常给母亲打打下手,喜欢上了做衣服。


  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1992年来到即发集团上班时,原本认为自己技术足够“过硬”了,谁知公司对服装质量要求的严格给她来了个“下马威”。“因为是计件制,干得快赚得就多,为了图快,做的一批衣服出现了‘毛边’,被打了回来重新返工,我也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从那以后,我牢牢地记着,干活不光要快,质量最重要。”


  凭技艺和人品连获20年先进


  谈到范玫玲的表现,同事和领导无不竖起大拇指。“干活认真,悟性高。”是车间主任黄芬对她的评价,黄芬告诉记者,别看范玫玲没进过名牌大学,没学过服装专业,给她一张衣服的照片,她就能做出来,这让大家都很佩服。厂里一些重要订单的样品,通常都会最先推荐让她先做出来,再拿去客户那里对接,继而大批量生产。“她做T恤衫有个特长,全车间的工人做T恤衫的时候,在领子处都需要先熨烫一下,平整之后才敢下针,而她就免去了这道工序,直接通过双手的技巧就能做出平整的领部,省了不少时间。”


  “范姐,这件衣服这个地方应该怎么做?”车间里的很多同事工作中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范玫玲,对于同事们的请教,范玫玲每次都会热情地做出示范,教着大家去做。黄芬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年底都会评先进工人,产量、质量和人品是重要的衡量标准,由于表现优秀,从进车间开始,范玫玲每年都被评上,至今差不多已有20年了。”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