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来超市买奢侈品哦!”看到这样一个新闻标题,笔者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如下场景:一家庭主妇推着购物车在超市转悠,经过LV货架区时听促销人员喊:“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新款LV包包8折优惠啦……这位大姐,您看这包的做工、料子、款式……您别走啊大姐,不买您也可以看看啊姐,打完折才8000啊姐!”
待看完报道,笔者发现“浮现”错了,这种场景根本不可能存在。新闻说的是,近日杭州世纪联华和平购物城与国际名品集成店欧凯城合作开卖奢侈品这件事。本来这很正常,算不上什么新闻,可记者写稿时愣是把事情变出了“看点”。其“造看点”的方法是:把“超市”和“奢侈品”这两件具有明显反差的事物放在一起说,抓人眼球。翻看所有关于这件事的媒体报道,毫无例外都是这么干的。
媒体显然有误导读者的嫌疑,问题是,一些“业内人士”也被误导了,且通过自己的言论将误导进行了再引申和再强化。某奢侈品牌专卖店销售人员表示:“不少消费者追求奢侈品,是希望获得一流的购物环境和体验,将消费环境搬到超市,很难想象。”而一位奢侈品牌爱好者则更不解:“如果奢侈品进了超市,我就觉得这不再是奢侈品了。超市更多是关系柴米油盐生活的地方,两者定位完全不同。”其实,这两位都是在没搞清背景的情况下就开评了,显然也是被媒体报道误导的受害者。
真相其实是,世纪联华的确是干超市(出身)的,但它现在开卖奢侈品却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超市里,而是将欧凯城引进来,在超市附近辟出专卖奢侈品的店面。据报道描述:“欧凯城位于和平购物城一楼东面,经营面积近1000平方米。场馆内购物环境跟百货商场没有两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卖场,超市的购物手推车不能进入。”你看,购物环境和体验依然是一流的,特别是“购物车不能进入”,这就像一般高级场所门前“××与××不得入内”的牌子一样,标明了奢侈品的身份。
很显然,并不是超市要上赶着沾奢侈品牌的光,倒是后者愿意“屈尊”。虽说,奢侈品牌在这里没掉价,事实上它们也根本没进超市,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它们来,无非是看超市人多,在人家边上开店,想多沾点人气罢了。还别说,人气真沾了不少。在销售普拉达Prada的区域,开业仅一小时,该品牌一长款光板牛皮钱包就卖断了货。
奢侈品依然还是奢侈品,与超市(其实是把店开在超市附近)联姻自有其利益算计和经济学的依据。早在2009年,也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向来只在人气最旺、地段最贵、装修最豪华的专卖店出售的奢侈品,就开始考虑走“亲民”路线,到人多的地方沾人气了。这一年,美国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Costco(好市多),在纽约曼哈顿哈姆雷特区东116街新开了一家店,开卖Chanel(香奈儿)、LV(路易威登)、Burberry(博柏利)、Coach(蔻驰)等奢侈品牌产品,吸引了上千顾客排队抢购。对于这些奢侈品牌到大卖场打折销售,有人感慨道:“这些带着闪亮LOGO的东西,曾是躺在水晶玻璃柜里的尊贵奢侈品,在Costco却沦为被抢购一空的‘白菜’,震惊啊!”
其实也没什么好震惊的。奢侈品再奢侈,也是要活的。经济危机下为扩大消费人群进行“亲民尝试”,能赢人气就不算丢人。这就好比一个女神级美女,再怎么高贵也要食人间烟火。“屌丝”们知道这些,只会产生亲近感,而其内心中的那个女神地位,却不会动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