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中国纺织曾经遥望工业文明高级阶段

中国纺织曾经遥望工业文明高级阶段

中国疆域广大,纺织产业分布既广且深,东西部和南北方纺织的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虽然总体上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企业生存状况、管理方式、技术水平、竞争模式、市场形态参差不齐。要让处于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各地区各部类企业和经营者接受后工业化的思想、文化模式和传统习惯实现跨越发展不是一件易事。

  中国纺织长期以来作为工业化的学习者追赶目标明确。在后工业化时代,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从追赶者到超越者,从工业文明的学习者到生态文明的创造者,大多数企业尚未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能力培养与人才储备不足。


  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受益于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纺织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的成功,则取决于后30年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资源垄断、分配与机会不公、贫富差距、增长失衡和中小企业生存条件恶化等,与工业文明高级阶段尚有差距,实践生态文明任重道远。


  中国纺织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目标


  从两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工业文明,到新工业革命倡导的生态文明,这是巨大的历史跨越。中国纺织对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明确的四大目标——


  基于市场生态的产业文明


  市场生态(eco-market)即多元化的市场,多样化的产品,竞合的市场竞争,均衡的供需,健康的消费,物质的时尚和精神的时尚内涵。


  面向市场准确预测动态并作出快速反应,柔性生产,即时供应(JIT),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和精准定位,精细市场对应划分产品的差异化,优化有效供需,最大限度减少结构差距,降低资源浪费与市场流失,以新产品的创意和研发,将纺织工业品做成时尚品和艺术品,纺织企业需要技术员和管理员,更需要设计师、艺术家和创业营销者。


  基于产业生态的产业文明


  产业生态(Eco-industry)即充满创新潜力的产业组织,均衡有序的产业结构,共生共荣的产业关系,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增长。


  中国纺织产业要构筑协同合作、和谐均衡的产业体系,东中西部特色集群、制造基地、贸易平台和时尚中心要布局合理,高中低端层级结构清晰,纵向产业链无缝链接,发挥产品品类多样化、产业部门多元化、产业链环节专业化、相关支持产业齐备的优势。


  纺织企业要从制造者转变为智造者、创造者和创新者,企业管理更应专精创新、集成整合,体现精于简、动则活、柔则刚。从广义的角度讲,中国纺织应融合到全球产业网络中去,从全球价值链的被动者成为主导者,全球纺织生态的倡导者。


  基于社会生态的产业文明


  社会生态(eco-community)是基于公平的可持续高效率发展,基于网络的产业社会关系(员工、企业、顾客、公众),使经济升级与社会升级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均衡和包容性的产业社区。


  纺织业要从食物链经济向包容性增长经济,从线链式关系向网络关系、从单角色向多角色转变。顾客既是服务对象,也是资源和价值创造参与者,供应商与客户不再是供需的对手,更是利益相关者和战略合作者,纺织企业管理应扩展到精巧的价值链治理模式,兼顾社会和相关利益者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


  基于环境生态的产业文明


  环境生态(eco-environment)是立足于人和自然合一的大生态的清洁生态,生态消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于永续发展的资源再生,经济循环。


  纺织企业要尊崇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命观和价值观,节能、减排、低碳、降能、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避免冗余的质检和过度消费,提供社会和地球能承担的,消费者可支付的清洁、健康、高品质的产品,从改造世界到认识世界、尊崇世界,从征服自然变为敬畏自然、学习自然生态、完善社会生态。


{page_break}


  后工业化纺织服装业的生态文明


  转型期产业创新实践


  “特征分化”


  中国纺织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表现在——


  一,从规模化量产化,转向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


  二,从强调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转向全要素效率、生态效率和碳效率;


  三,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产品导向转向顾客导向;


  四,从效率规模优化,转向基于公平的效率以及长远社会和利益优先下的效率;


  五,从复制标准工业品,转向创造时尚品、艺术品;


  六,从工程技术主导,转向“技术+艺术+营销”集成主导;


  七,从链式经济,转向网络经济、循环经济;


  八,从大吃小、强吃弱的食物链,转向协同集约竞合的价值网;


  九,从征服、垄断、霸权、恶性竞争、零和博弈,转向生态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共生共荣模式。


  纺织业的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特征


  置身全球产业链治理端将如何自处


  中国纺织将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链环到全球价值网的治理端。工业化中的专业化分工的极致是全球分工。按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等决定的全球分工就构成全球产业链。在买家驱动和资本(包括品牌资本、智力资本)主导的时尚产业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受到两端排挤,只能获得不足一成的价值,这显然不合理。


  中国纺织目前无法改变作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事实。但中国纺织通过行业整合,改变产业链各环节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以邻为壑的状况,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市场领导力,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能力。


  中国纺织要形成专业简约(Simplicity)、灵活柔性(Flexibility)、移动重组(Mobility)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中国资源优势(天然纤维等)和综合优势(产业链和商品链),成为世界纺织价值网的治理端。


  “治理端”并不是“霸权中心”,而是更依靠价值关系维系的包容性共同发展的思想和战略。在纺织全球产业网络中,中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中国纺织将继续以价廉物美造福全球。但另一方面,只强调出口的工业化初的单边贸易思维和仅以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已日渐式微。而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并行是可持续的中国纺织出口必要条件,构造健康的纺织全球产业网络——中国纺织赖以生存的空间。


  中国纺织经济增长方式“升级版”从增长效率优先到公平效率导向


  工业经济相对于以往任何经济形态是最公平的体系,但这是在资源和财富面前的分配和机会的公平,是效率优先的公平。工业文明之初的资本积累过程中就有不公平,资源集中和获得过程中就有不公平,按资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更是触及工业社会体系的时代难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市场经济逐利的理性和不受约束的资本扩张,无限制的攫取资源,不计后果的环境破坏,以压榨工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取私利,造成同代间不公平,资源透支和环境破坏伤害了下代人的利益和生存,造成代际不公平。更重要的是这种逆选择(即劣币打败良币)将使社会退步,人类文明衰败。


  中国纺织应率先认清体面劳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产品安全是升级转型的契机。中国纺织应构建公平的绿色框架(政策、规则),制定以绿色效率为导向的路线图,通过绿色集约化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提高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全要素产出效率。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