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缝制设备行业向上能“借梯登高”

缝制设备行业向上能“借梯登高”

4月,在杭州召开的“寻找行业发展新动力”主题论坛上,张敏、李广晖、邱继宝、阮小明、李锦洪、尹智勇先后就各自理解的行业发展新动力发表了演讲。而就“行业发展新动力”的论坛观点演说,协会首次在在理事会召开前夕,于行业中公开征集论坛发言人,得到了来自各大企业的热烈相应和回馈,上工、宝石等纷纷报名要求发言。企业家的参与热情,体现出这样一个内容,“关于新动力,我要话要说”!

  在论坛上,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企业家们对新动力的理解和体会既有所不同,也有共通之处,但是却全部跳出了以往对产品、技术、价格战倾诉的窠臼,站在全球视野内,指点江山,合纵连横,畅谈发展战略,剖析市场变化,做有基础、有用的研发。比如,上工对发展新动力的理解是“向上、横向、向前”,标准的理解是国际化和体系链条,宝石的理解是“看清自我,找准定位”……此前冯德虎会长对缝制机械行业提出的问题,从中不难找到有力的回答。


  向上能借梯登高


  拥有国际化的思路视角,集有益者为我所用,行业正发生着下面的事:


  3月26日,上工申贝全资子公司上工欧洲以1欧元的价格收购注册资本为20万欧元的德国百福公司100%的股权,并对其投资合计金额约2410万欧元(约2亿元人民币)。


  4月28日,西安标准股份的欧洲公司新型智能化厚料缝纫机 VETRON5000顺利下线


  张敏:36计有一计叫做借梯登高。上工从2003年开始就在寻求一条产业突破的道路。2005年,上工抓住机遇收购了德国杜克普,用国际品牌跳开与低成本层面的竞争,使企业跨上了一步,向上进行提升。梯子不但要买过来,还要能掌控,不要摔下来。8年以来,通过整合、调整,杜克普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改善,不仅顺利扭亏为盈,而且在2011年、2012年创造了优秀的经营业绩。与8年前收购杜克普时相比,我们的净资产已经翻了三倍,使上工积累了新的力量。


  李广晖:在国际化方面,2009年,标准股份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全资建立西安标准欧洲有限公司,作为公司在欧洲的高端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随着全球生产元素成本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虚拟经济带来的冲击,产业分工也在调整,中国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逐步向其他区域分散的过程;二是随着本地化市场的发展,国内产业转移必将加快,标准必须走出去;三是利用欧洲顶级缝纫机企业重组的机会,吸引各方面专家和管理人才,站在高端技术前沿进行本地化开发。标准股份进行了以欧洲为研发中心,以中国大陆为制造与营销中心,以南美和东南亚为制造与销售中心的全球布局。经过4年的运转,欧洲研发中心推出了不少新产品,现在基本上已经在大量的使用。


  今后,国际化的情况还会很复杂,机遇和风险并存,我们走出去是国际化,外国人跑到中国来拓展市场仍然是国际化,这两个方面是不断交替的。有可能是制造向外分散,有可能是市场又杀回国内,还有很多个性化的消费可能分散到各地去,需要我们建立超越中国市场的供应网络。


  尹智勇:现在,海外变化比中国还快。现在我国缝制机械已经面临了转移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提升品牌,做成像重机、杜克普那样的国际品牌。关于行业发展新动力,我觉得整个行业的心态要变一变。其实现在国外同行都很怕中国,而回过头来,我们要怎样抓住这个机会,走出去尽快变成强国。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怎么样抱团一起走出去。


  横向可业内联合


  充分的市场化之下,“一家独大”或“大包大揽”已经落伍,掌握你该掌握的核心价值,放手一些你力所能及,却得不偿失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明智的:“横向联合,资源整合,应是行业今后的一个方向。”


  张敏:我对新动力的第二个理解,是横向联合。上工放弃家用缝纫机、黑头机的生产制造,与台资企业联合进行外包生产,自己掌控多功能家用机的外型和营销网络;工业机方面,把几乎所有标准型机器的生产都归入中捷股份,两家上市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今年,我们再次出手收购了第三次濒临破产的百福工业,通过资本的力量整合资源,避免了杜可普和百福这两个欧洲大品牌150年以来的相互竞争,稳定欧洲高端缝机的价格市场,同时对上工公司的整体盈利取得稳定的保障;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的一些高端、特色企业,相信通过收购兼并以及证券市场的杠杆作用,上工将迈上更高的台阶,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所以我认为,横向联合,资源整合,这应该是行业今后的一个方向。


  李广晖:我着重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把零部件企业重视起来。开发个性化产品或柔性产品,对上游零部件供应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所以,今年标准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样能和零件企业协作,把产业链的链条真正打通。


{page_break}


  往前会细分延伸


  作为缝制机械行业的风云人物,邱继宝通过自2008年以来飞跃转型之路的切身感受,得出结论是:“产业链的延伸、拉长,产业层次的提高,会给行业带来新动力。”


  当然,飞跃“经验”是其在苦痛之中历练而来,实需众多尚未“觉醒”的企业共勉。


  邱继宝:飞跃在行业里最早进入包、绷领域,等包缝机、绷缝机出现同质化以后,我又跑到了家用机、电脑绣花机以至吊挂系统、电脑横机。沿着产业延伸,我与新加坡衣拿合作,第一个造出了中国的吊挂系统,由于符合了服装行业的需要,去年吊挂的销售增加了50%;电脑横机市场也很突出。如果我不把产业链拉长,还陷在同质化竞争中,那么即使在危机的时候政府给政策,兄弟企业再帮助,企业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张敏:上工发展的第三条出路,是向前延伸。即从缝纫机主业向各种不同的细分市场以及产业链向前延伸。上工在向前发展方面,走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金融危机时,我们感觉到,如果仍在服装制造业上血拼的话,可能连杜克普也难以维持。于是我们把目标转向了汽车行业。2009年,上工的销售收入被腰斩,但我们还是坚持了5%-6%的研发投入。其中大部分投入到厚料机的革命性研发上。凭借厚料机平台和个性化服务,杜克普在欧美市场占有了很大一块汽车皮革制件的份额。目前我们最稳定的市场就是欧洲的奢侈品。


  尹智勇:前两年我们喊了一个口号,叫全球软性材料裁剪专家。就是提醒大家,不要死盯着服装行业。走出去,可能就是个蓝海。现在国外的缝制机械包括裁剪设备的用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不是服装企业了。目前,和鹰公司服装设备的生产占全部产品的比重,已经从原来的100%降至现在的60%。也许未来几年之后,服装将只占我们的40%。,其余的份额分布在各特种行业。


  定位须看清自己


  企业壮大得益于精准定位,而陷入庸碌,也在于一味追求定位。定位的价值在于先认清自己,再寻位而坐,恰到好处。而我们的企业往往为定位而定位,从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本末倒置,不适合自己的子穿起来总是硌脚,所谓的差异化之路终归是“泡影”。


  阮小明:过去所谓的成功,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复制,面对新的开始,我们目前要做的首先就是要看清自己。同样的一条路,也许适合别人,但不一定就适合宝石。每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走什么样的路,只有自己清楚。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自己。


  邱继宝:要有个性化,才会有发展的潜力。目前,很多出口工业机单价已经卖到了100美元以下,保守估计,国内70%以上的出口产生企业都在这个价格范围内。面对这样严重的同质化,企业必须跳出来进行交叉定位,差异化发展,从而形成行业的新动力。飞跃目前致力于全力做好家用机,把铸件做好,稳定组装质量,开发更多功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张敏:自动化其实也是一种差异化。刚才冯德虎副会长问衬衫自动生产线、牛仔自动生产线谁来做?我们决定收购一家德国的中小私人企业,用其领先的机器人控制技术,与上海的应用技术服务团队联动,制造自动工作站,推出全系列的自动缝制单元,在一些特殊的应用领域发挥我们缝制工艺的应有作用。


{page_break}


  转型要随变而变


  “拥抱市场的变化,做有用的创新。”


  服装行业,日新月异,也在发生着一些根本的变化。做企业岂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阮小明:目前,服装工厂和市场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很多小服装工厂越来越专业化,它们资金充裕,但由于服装款式的翻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对设备需求的变化也很迅速。另一方面,很多大中型工厂则由于成本负担较重,在对设备的需求上自动化要求更高。


  服装企业对设备自动化、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需求变化的加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如何适应变化?我认为,一是坚持市场化、品牌化,苦练内功,将产品品质做好,注重省人、省工、省力,引领企业走精品之路;二是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来寻找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所使用的社会资源已经越来越昂贵,过去打擦边球等灰色行为已经难以持续。社会对企业的衡量,最终将落实到产品品质,将落实到企业各项指标数据和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上。因此,企业必须转型。


  李广晖:无论产业转型还是转移,也无论集中度加大还是两级分化,当前行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网络经济已经进入到了实体经济,缝制机械行业也会受到影响。随着全球产业地域分布的变化,客户结构也在变。同时,与客户之间的协作的必然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重新找准定位,通过客户的定位分析其需求,再来制定我们的产品策略,细化制造。标准公司这几年把先后把零部件、特种机剥离出来成立子公司,把海菱做了一些微调,还有欧洲研发中心的高端定位,重新构建了标准体系的组成。


  李锦洪:随着服装等下游行业的进一步升级,高效、低碳、节能、机电一体化的缝制设备必定会大量出现,同时也会出现很多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我们行业里普遍存在生存点低、结构不平衡、利润萎缩等深层次问题。如果大家能够跳出同质化、价格战的现状,通过转变低成本、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拥抱市场的变化,做有用的创新和研发。


  智造是有基础的创新


  “我们更多的企业是站在办公室里考虑缝纫机要怎样做得更好,怎样研发、制造。其实很多需求是你在办公室不知道的。”


  “当创新、市场、成本达到了平衡,从而引起了研发的推动。”


  ——此次论坛上,我们听到了很多真知灼见,是实话、真话,这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在用心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阮小明:宝石多年来的发展之路让我领悟到,未来依然要依靠创新。然而创新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要寻找适合团队力量的方向去发展。目前,宝石确定了坚定不移发展缝纫机主业的发展思路,不断大力投入购置数控化设备,贴近市场了解用户需求,坚持品牌化发展思路。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产品创新,走精品之路,提高客户满意度,同时认清“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团队的价值要高于个人的价值,用户的价值要高于企业的价值”这样一个文化理念,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广晖:管理创新方面,很多企业,包括标准公司在内,几十年来形成的“经验管理” 的色彩非常浓重。很少有人把管理的模式抽离出来。我觉得未来应该做一些这样的工作,进一步总结,有新的业务时,我们的管理会有较成形的模式去与之适应。比如标准ERP系统的全线上马,就使我们的管理逐渐流程化。


  邱继宝:要创新营销模式。飞跃的家用缝纫机在国内先后开了121家专卖店,亏了2亿多。但是经历了危机之后,我们进行了调整,通过营销模式的创新,解决了难题。专卖店关了,转为网络销售,网店很多,但是不需要飞跃投入成本,市场没缩小反而扩大了很多。营销模式调整还延伸到高端产品销售,电脑横机市场有很多小客户,付款情况难以保障,如果卖出去账收不回来,企业很难做下去。经过多次考察,委托了一家台湾的金融租赁公司,客户从租赁公司选择产品,保障了企业回款情况。


  李锦洪:“智造”成就新蓝海。我们的产品研发,要做有客户基础的产品研发,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同时,确保质量,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2005年杜克普爱华867中厚料缝纫机的成功开发,称得上从“制造”到“智造”。867是如何成就新的蓝海的?一是找准产品定位,二是拓展新的市场。


  在产品定位上,867采取了工业塑料和合金相结合技术,使成本和性能获得了革命性的优势。而利用老机型在汽车座椅、家居装潢、皮带皮具等区域已有的客户基础,867让老客户有了产品升级的机会。当创新、市场、成本达到了平衡,从而引起了研发的推动。同时使用范围和效果的提升扩大,使得产品销售更快速。在新的市场上,一是新科技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市场;二是大量的专利以及工业塑料零件使得产品不易复制,能够继续保持优势;三是产品横向方面,从基本的版型已经扩展到经济型、专业型、加强型、修包边型等。纵向方面,从平板的送料系统扩展到垂直旋梭以及综合送料,一共已经有了23种产品。


{page_break}


  数字化是定制的方向


  “能不能实现定制?能不能满足服装行业专业化生产的需要?”这是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现场 “拷问”缝机企业的疑问之一。


  试问,我们的企业有多少成熟的产品应对下游的这种需求。缝制机械行业发展至今天,数字化、信息化等智能化方向不再是纸上谈兵,是切实的现实需要。


  尹智勇:关于产品定制,数字化是一个发展方向。一些国外奢侈品企业在与我沟通的时候,提出了云计算、云管理的概念。希望从计划开始管理,让采购供应商与OEM的每一个加工商之间进行数字化链接,监控整个生产管理过程。我想,行业可以一起去做好这个事情,把服装的快速制造通过数字化、云计算、云管理配合起来。


  我们从几年前筹划了服装数字化全面解决方案,以实现从最前端的三维立体采集、处理、设计到自动铺布、自动裁剪,再从自动缝制的流程到后道的智能仓库的整条自动化生产线,以促进下游服装行业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变。下个月,我们将全面改造公司1000多平米的展厅,把服装等快速制造的全套解决方案展示出来。


  论坛结束了,论坛的精髓还在挖掘和延伸。企业家个性鲜明的观点以及思路,对在当前复杂环境的挑战下,急于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转变增长方式,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缝制机械行业同仁,定能带来灵感的启发。


  作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兼并重组、资源整合重塑了新的更强的力量,市场需求正不断地被发现和创造,自动化、智能化打开了技术创新的蓝海。虽然企业各有自身的具体情况,他们的做法对每个企业未必有效,也无法照搬。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在思想中折射出来的企业家的战略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重要的行业发展新动力。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