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质监局公布了2013年北京市生产领域工业生产资料产品、建筑材料产品、公共安全防护产品、纺织服装等日用消费品以及家用电器及电气、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状况公告,结果显示,纺织服装等日用消费品质量相对不容乐观,235批次产品中有43批次产品整改复查后质量仍不合格,合格率仅为81.7%,而其他几大类产品质量状况则总体良好。
据介绍,该局近期依法对首都生产领域纺织服装、床上用品、羽绒服装、皮革服装、毛皮服装等日用消费品开展了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230家企业生产的235批次产品,其中纺织服装96批次、床上用品12批次、羽绒服装34批次、皮革服装63批次、毛皮服装30批次。
结果显示,部分企业生产的茄克等43个批次产品整改复查后仍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纺织服装产品的使用说明、色牢度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纤维含量实测值与明示值不一致;床上用品的pH值、使用说明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纤维成分含量实测值与明示值不一致;羽绒服装的羽绒含绒量、纤维成分含量实测值与明示值不一致;皮革服装的皮革撕裂力、摩擦色牢度项目不符合标准要求。
除了含量不合理之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口纺织布料也连续查验出面料布面、内外包装上的标识标签内容与货物实际信息不符现象。其中因纤维成分标识以及布面上布头与布边的烫金信息与实际不符而被判定不合格已成为出口面料中存在的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出现较高比例的产品不合格的情况,与服装生产企业对面料内在质量不够重视有关。有些企业使用的面料是由客户提供的,企业对面料的成分不关心;有些些企业在市场上采购面料,只注重外观质量,忽视内在品质,缺乏验证手段;有些企业对纤维种类不了解,甚至常常弄错纤维名称。
面对产品不合格的严重现象,检验检疫部门提醒纺织服装企业,应该注重产品来源、制作各大环节,严格遵守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定。无论是标识标签上或者布面烫金内容上,所有有关面料的信息都必须与实际一致。对于某些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相关企业应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出口企业应加强对产品相关法规要求的学习与理解,进行合法经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