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红顶商人胡雪岩》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刘庆生的身价已今非昔比了,穿上盐大街估衣铺买来的绸缎袍褂,簇新的鞋袜,雇了一乘小轿,抬到大源。大源的伙计无不注目,以为来了个大主顾,等轿帘打开,一看是刘庆生,个个讶然,自也不免妒羡。刘庆生略略有些窘态,幸好他天生一张笑脸,所以大家也还不忍去挖苦他。
这里所提的估衣铺,是过去卖旧衣服或加工粗糙衣服的店铺。在旧社会,富裕的人家有穿剩下的或嫌过时了的衣服,都送到专门收售旧衣物的店铺,再由他们转手卖给那些生活困难买不起新衣服的人。
此外,据老辈人介绍,估衣铺大多是当铺的附庸。“过去当铺很多,而且居民经济条件起落变化较快,有‘富贵无三辈’的说法,因此大户人家家中新制的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破产送进当铺,往往又无钱去赎回,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所有权转移到当铺手中。于是,为了兑现钱,当铺就把期满不赎的衣物转卖给估衣铺,估衣铺再把趸来的批货,分出三六九等,拿到估衣街市上售卖。”
“作为一个行业来说,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估衣铺也是一项调剂民间日用生计的商业活动。”老人们说。“那时候,估衣铺是普通老百姓经常光顾的。”
清道光年间崔旭写有一首《估衣街竹枝词》:“衣裳颠倒半非新,挚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估衣铺的经营活动。估衣铺所卖的多是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卖估衣的伙计要当场吆喊:“快来瞧!快来看!这一件白灿灿、光闪闪、又轻又柔的滩羊皮袄呀,把它买了吧!”其声如歌唱,其神态如唱戏。卖主漫天要价,买主就地还价。
此外,还有首描述老北京估衣铺的诗,其中一句道:“欲卖还看衣带票。”这说的就是估衣铺用暗码记住衣服的底价。估衣铺的衣服数量和品种繁多,但是几乎从不明码标价,所以,为记住每件衣服的价格,且不被买家知道从而多赚些钱,店主就在衣服的领口或者裤腰标上暗码,称之“暗坎儿”,也叫做“笔”、“老浑笔”、“柳字笔”、“桃字笔”等等,就是由一至十的暗码。一般人即使看到,也不明白。
据老辈人回忆,过去,许多城市的某条街道往往会因估衣铺聚集而形成一条“估衣街”,服装店、绸缎庄杂陈其间,行在闹市间的顾客,有钱的去大店铺置办新装,无钱的可以在估衣铺买件价格便宜、质地上乘的旧衣裳。此二景凑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买旧衣服穿的人越来越少,估衣铺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渐渐从人们视野消失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