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温岭鞋业在重重压力下实现重生

温岭鞋业在重重压力下实现重生

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招工难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欧美等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政策,外贸企业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温岭鞋业,这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感受到了重重压力,甚至前段时间坊间谣传,温岭鞋企“关门跑路”。

  2011年度温岭6004家大小企的总产量达12亿双。12亿双,它标志着这个面积925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其鞋业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12亿双,满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穿鞋需求,按每双鞋30厘米长计算,连起来可以绕赤道9圈。温岭鞋究竟怎样?温岭鞋业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当地鞋企,展开调查。


  温岭制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一开始是初创期,企业大多为手工作坊,生产以模仿为主,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产品基本内销。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产业进入扩张期,温岭鞋企数量激增。一批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投入技改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如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宝利特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从1995年至今,温岭鞋业进入成长期,逐步形成了以泽国镇、横峰街道、城北街道为中心,并辐射周边乡镇的产、供、销完整产业集群。


  复杂的成长经历,让“温岭鞋”这一区域品牌,多多少少带点争议。大部分企业依靠“拷贝”起家,质量与产量成反比,温岭产的鞋子一度被人们鄙之为“礼拜鞋”:穿一个礼拜就破。这一观点,业内人士并不完全认同。


  “就算是‘礼拜鞋’,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告诉记者,温岭鞋主攻的就是低端市场,大量产品出口非洲等相对落后地区。在那里,人们买不起名牌鞋子,反而更喜欢低价的温岭鞋。


  历经30多年成长,当地制鞋业产业集聚已初具形态,产品从过去的注塑鞋为主,发展到运动鞋、冷粘鞋、童鞋等十大类上千个系列产品,有的企业在给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有的企业打出自己的品牌,有的企业直接向沃尔玛、欧尚等超市供货。


  “低品质”已成过去时。鞋革业商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孩子穿的鞋,都是从本地鞋厂里买来的,不论质量还是款式,都好得很。


  一系列称号可以作为“温岭鞋”成长的佐证:


  2007年8月,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协会授予温岭“中国鞋类出口基地”称号;


  2008年3月,中国皮革协会命名温岭为“中国鞋业名城”;


  2009年,温岭市泽国镇被授予“中国民族鞋业之乡”;城北街道在2010年获“中国鞋类(运动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国鞋业名城”、“童鞋之乡”的荣誉称号……


  困境下的稳健步伐


  产业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从2008的金融危机开始,温岭鞋业开始经历一个又一个多事之秋。


  首先是外贸出口的急转直下。温岭市鞋业主要出口中东、非洲、北美、欧洲等地区市场,当前全球经济自金融危机后一直复苏缓慢,部分中东、非洲国家因政权动荡造成需求下降。市场需求下降,意味着企业库存增加,风险加剧。


  外贸生意难做,部分鞋老板开始转战国内,无形中又加剧了内销市场的竞争。


  再加上原材料涨价、用工荒等问题,鞋业利润被压缩到了极限。


  “光是鞋底材料TPR,涨幅就超过了50%,再加上工人工价上涨,小作坊做鞋的利润已经不足5%了。”一名鞋老板给记者算了账。


  但重压之下,温岭鞋并没有出现衰退迹象。“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用了8个字来形容温岭制鞋业当前的发展形势。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临之前,温岭共有鞋企4785家,从业人员18.9万人,产值为225亿元。如今,温岭鞋企增至6004家,其中产值2000万元企业超过200家,产值上亿元的有13家,鞋业从业人员达到23.45万人,产值达到了279亿元。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