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纺织品是什么?
军用纺织品可不仅仅是当兵的所穿的军装和所盖的被子。
“目前军用纺织品种类很多,品种可达上千种,但是要分类的话,大概可以分为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张建春介绍说,军用纺织品包括常服、礼服、工作服和防护类服装。
常服主要是平时工作时穿着,外穿常服与常服上配备的各种服饰;礼服主要是重大礼仪场合和外交场合穿着,与常服最大的区别在于加戴了授带。
而工作服主要是各种特殊工作场合穿着,这类服装所用材料通常都有功能性,如油库的防静电服,舰船上的防火服。
防护类服装,主要是针对战场士兵可能遇到的伤害研制的服装,以防弹、救生为主要功能,如防弹衣、救生衣、阻燃作战服等。
纺织国防相互促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纺织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了1300多种复合材料、40多种特种纤维,满足了国防建设对纺织品的需求。军事工业中的高新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散、转移和产业化,对带动纺织业的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军队、国防建设与纺织工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纺织工业为国防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新的军工纺织品的开发对纺织工业的提升换代起到促进作用。
回顾历史,因为军事的需要,间接也促进了中国纺织行业的机器化大生产。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纺织大国,目前世界上50%以上的纺织品产自中国。在军队里,纺织品是除武器装备外的第二大军队装备品,单兵、武器、舰艇等多方面都涉及纺织品。所以强大的纺织工业是我国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基础,纺织工业为国防建设做了巨大的贡献。”
建国以来,纺织工业为国防建设提供的各种纤维、面料、绳、带、线、篷盖材料、降落伞绸、包装及填充材料等均以亿米或万吨计算。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纺织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了1300多项复合材料、40多种特种纤维,满足了国防建设对纺织品的需求。
而军队防弹装备的研发不仅促进了纺织、冶金、化学、机械工业的发展,防弹装备转为民用后,为有合法需求的公安、检察院、法院、保安体系提供了服务,又为以上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和产品开发领域。
防护涂层、涤棉阻燃、抗油拒水、防静电、防水透湿薄膜、化纤仿毛等技术都源自军队的研究单位,经过军转民后带动了地方纺织企业参与,采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冶金、勘探、电子等行业领域。
{page_break}
向绿色环保进发
环保性早就成为了共识。据了解,军用纺织品的绿色环保要求一方面体现在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例如采用天然染料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无甲醛交联技术、物理整理技术等)。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军人健康的重视,例如采用对人体有益(至少无害)的纤维材料如有抗菌作用的甲壳素纤维、竹纤维;天然着色的彩色棉纤维;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Lyocell纤维等。当然,纤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也成为趋势。
“通常情况下军方对原材料的选择更多的注重于穿着舒适性要求,如棉纤维、莫代尔纤维。”李宁军告诉记者。
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军事代表局高级工程师俞玮表示,与战场防护服装相比,军队的常服、礼服及绒衣、大衣等服装的性能要求,与民用服装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俞玮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军人的服装也应该有更好的美观和舒适性能,能有利于官兵的身心健康,并在穿着使用、洗涤收藏方面具有更好的便利性。
更加突出功能性
军用纺织品里,对功能性要求最为强烈的是防护类服装。这类服装主要是针对战场士兵可能遇到的伤害进行研制的服装,以防弹、救生为主要功能,如防弹衣、救生衣、阻燃作战服等。
它们比军用常服、礼服、普通工作服、生活用纺织品等一般纺织品更强调功能性,有更高的附加值,也是各国纺织科研人员的重点攻关对象。
据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施媚梧介绍,从增强防护功能要求和发挥单兵战斗力的目的来看,军用特种纺织品应该致力伪装功能。在精确打击武器的技术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发现即被摧毁”。由于非常规纤维材料及添加特殊粒子的功能性纤维的成纱能力较差,难以正常纺纱织布,且伪装装备不需要很强的力学性能,故对于非织造布而言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加工方式。
信息化功能也是趋势。未来战场的最显著特点是高技术信息化,纺织品本身尚难实现信息化功能,但可以作为信息化的载体和平台、例如各国竟相研究的生命体征测试背心,有可能采用非织造布作为微型传感器的承载体使用。
还有就是远程医疗功能。在信息化和生命体征实时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必须的药物存放在纤维中,这种纤维适合于非织造布的加工方式进行加工,在需要是对人体提供药物。
舒适卫生功能也必不可少。基于微胶囊技术,可将相变控温材料、抗菌防臭材料加入到纤维中,以非织造布的形式制成特种军品纺织品,对军人起到舒适、卫生的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