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笔下的国宝级千古名画《腊梅山禽图》被静静地珍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想看到这幅作品并不容易。而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家“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般地制作了《腊梅山禽图》的苏绣作品,其细密的运针、层层的加色,将宋徽宗笔下笔调老道、结构严谨的鸟儿绣制出毛羽柔顺而丰满、树干浑厚而极富质感的感觉。
7月27日,天工雅清—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在北京爱慕美术馆开幕,苏州刺绣研究所将宋徽宗的千古名画“以假乱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质的蚕桑丝蛹、温良恭俭的水乡品性造就了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州刺绣。苏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age_break}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是对苏绣绣娘技艺的绝妙形容。许多苏绣珍品需要仔细分别才能看出不是画作而是刺绣。这种“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高超水平也源于高水平的画稿基础。吴门画派由唐伯虎、沈周等人开创,画技精湛,徒子徒孙遍布江南。为了生计,不少吴门画派的画师开始为苏绣设计,将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引入到苏绣当中,通过对这些书画技巧的描摹和借鉴,苏绣更趋精美雅致,从民间艺术一举登上大雅之堂。自此之后,绘画与刺绣有了解不开的缘分。
苏绣和江南,是两个割裂不开的词汇。苏绣承载了江南的温婉柔美,而所谓江南,一幅幅苏绣就是它最直观的表现。在众多作品中,由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的《丽人行》和《簪花仕女图》完美展示了我国盛唐时期的奢华生活场景,体现了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特有风格。
《丽人行》的绣稿是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局部,通过对虢国夫人姐妹乘着雄健华骝并辔而行的描绘,显示了生的活力和美的魅力。整幅作品以软缎为底料,运用苏绣传统的散套针和施套针法绣制,以精细的绣工,和顺的镶色,完美的将人物衣着色彩的艳而不俗,人物形态的惟妙惟肖,发髻造形的变化多端表现的生动感人。绣出了原作“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色,体现了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特色。
唐代着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经典作品,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写实长卷。以此为绣稿的苏绣作品开脸打底三丝,再二丝绣五层,一丝绣八层,最上一层以一根绣线的32分之1绣三层。衣服纱蔓亦复如是。细处花纹头饰清晰可见,丝丝分明。由于丝线太细,丝线易断,可见绣娘之倾心沥血。
本次苏绣展的作品多出自名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景如画的山水亭台、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古今中外的秀丽面庞……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其汇集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创作类型、针法色彩的苏绣珍品,体现了“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典型艺术特点。刺绣大师结合名人画作、画稿进行再创作,以针作画、巧夺天工,其中《怀乡》、《春回大地》等作品是刺绣与当代书画融合的扛鼎之作,是苏绣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的生动写照。
在收藏界,苏绣早有“软黄金”之称。值得收藏的苏绣有三类,一是书画名家,二是稀缺材质,三是精湛传统工艺。好的苏绣作品融合了手艺人对工艺和艺术双重要求。考一件好的作品,不仅图案美观,细节处理细致,而且颜色富丽,给人独到的视觉感受。
苏绣在技艺上,表现手法极为丰富,采用苏绣与发绣结合,发绣与发刻结合,刺绣与缂丝结合,刺绣与缂毛结合等等样式,为其衍生和发展开辟出一条条道路,大大加强了苏绣表现力度和画面效果。
苏绣所以令人爱不释手,主因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而针法的穿插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特色语言。而今,苏绣针法已发展到了43种。
传统手工苏绣目前用的线都是真丝绒线,在刺绣高档绣品时,劈丝分线,在刺绣时,做到精细、精密、平整、针脚疏密匀称、颜色过渡自然,整体色彩艺术处理好,自然就能成就一幅好的苏绣作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