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普遍现状,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中国制造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然后,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进行“价格战”战,对差异化战略和集聚认识不足,对技术创新缺乏积极性。中国服装制造业要想发展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起去看看。

  过往的终结,正是成长的契机,关键不是变化,而是如何应变


  近日,富士康集团在中国内地的工厂暂停招工被媒体热炒,这是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富士康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招工冻结行为。


  富士康,可以说是多年来辉煌的中国制造业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这次暂停招工事件让我们警醒是的,代孕,始终孕不出一流的中国制造业。


  虽然当前发生的“回迁”和“外流”现象,还不足以动摇中国服装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但这些迹象也在提醒我们,中国服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而要掌握全球制造业话语权,就需要不断寻找、培植、提升制造业的“新比较优势”。


  急需塑造新优势


  中国服装制造业今天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表面上看是外部环境的恶化造成的,其实,揭示的是中国制造业自身实力的不足,只是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提早暴露而已。


  目前,过剩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中国制造企业偏好引进技术然后,采取“总成本领先”战略进行“价格战”战,对差异化战略和集聚认识不足,对技术创新缺乏积极性。


  其实近年来,国家一直讲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也喊了许多年,但结果大部门企业还是把中心放在制造上,而且非常害怕人家不让我们制造,抢我们的制造。


  之前是因为经济倒逼机制没有形成,而现在不同,中国服装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的低成本优势已经逐步丧失,倒逼机制已经形成,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所以我们在强调中国制造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并不是要盲目乐观,尚存的某些竞争优势也不可能成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


  最近一段时间,著名刊物做了几期富士康的封面,从“工作伦理”的角度对“血汗工场”加以批评。具有戏剧意味的是,与此同时郭台铭对外声称的却是在设想如何“创造中国中产阶级”。


  连一个投资商都把“涨薪创造中产阶级,然后吃内需商机”当作了自己下一步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战略,中国服装制造企业再终日戚戚于成本的上升而不思在应变中成长突破,就真地是奇耻大辱了。{page_break}


 


  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全球性的代工产业链从欧美传递到亚洲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最后再经过中国大陆,如今又逐步转向了印度、越南、柬埔寨这些东南亚国家。


  这是全球代工链条利益分配的宿命。


  “过往的终结,正是成长的契机。关键不是变化,而是如何应变。”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表示,我们要冷静看待这一变化,其实并非所有的结束都是坏事,有些东西就该结束,有些阶段必须跨越,中国不能靠“低成本”过一辈子。


  在如今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既体现在不同产业上,又反映在同一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上。跨国公司正是利用各国在价值链环节上的差异,通过价值链拆分,把各个环节配置到能够满足其全球战略的最佳区位。


  中国服装制造业要做的就是从这个分工的“微笑曲线”的底部向上延伸。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Vicior.Lippit 指出,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中国必须转型,从生产初级产品、出口初级产品再到生产和出口更复杂和高级的产品。“这是所有制造国家的必经之路。”


  据了解,美国当初就是把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目前又重新重视制造业,加快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


  “品牌影响力是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遇到的最大问题。”Vicior.Lippit说,我对中国产品很熟,但真不知道中国有哪些品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从吉祥物到官方指定纪念品,大部分带有中国制造的标签。美国更曾经为运动员服装由中国制造,掀起一阵政治风波。可是,这些中国制品,绝大部分都寄生于欧美的品牌篱下。


  中国厂商能够制造这些产品,显示中国在技术上完全能够去到欧美品牌要求的水准。偏偏中国却鲜有品牌能够俘虏欧美大众消费者的心。


  明明赚钱最多的是欧美品牌持有人,中国产品却成为国际贸易纠纷的磨心。发展自主创新及自身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制造业转型的目标。


  假若如一些学者所言,21世纪是亚太世纪,乃至于是中国世纪,那么“中国制造”必须升华为“中国创造”,才能符合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然而,一项调查显示,87%的中国公司已经在考虑产业升级的问题。然而尴尬的是,仅有20.5%的公司有着明确的升级思路,更多的公司还处在想要升级,但尚未找准升级切入口的境地。


  因此,选择什么空间进行升级、如何升级并建立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广大的制造型公司不得不思考的问题。{page_break}


 


  产品引领价值


  苹果公司的成功处就在于产品,它之所以能够高价出售,正是因为人们都希望拥有它。同样,服装企业能否成功,取决于设计部能否设计出吸引人的产品,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去购买,这样的设计投资才会有回报。


  如果一家企业仅仅靠不断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的话,那它就很难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有很多的提升空间。企业能够致力于产品的提升,来吸引人们来购买才是王道。


  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和专利布局,依靠品牌的力量牢牢掌握着引导消费的主动权,这才是真正强大的“比较优势”。


  就像苹果公司的产品基本上不在美国制造,但其美国公司却掌握全球苹果产品产业链的命脉,它们不直接从事制造业,却通过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引领着这个领域制造业的发展。


  这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和转型的方向。


  日本机械产业纪念事业财团会长福川伸次认为,中国制造企业要不断增加产业创新的因素,减少“产业跟随”的因素,“只有成为全球的行业领导者,才能从根本上占据发展的主动。”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则认为,中国制造企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培育核心技术和新的产品创意,要学会在全球采购与全球营销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品牌和文化竞争力。


  当然中国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各方的支持。


  深圳市连锁经营与零售商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于健呼吁,中国大众应走出所谓产地等于品质的消费的误区,商业渠道应该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而不是浅显的认为中国制造就是低档。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予中国品牌更多的政策支持,新闻媒体应该在更深的了解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和正面引导,保护中国制造和支持中国品牌的发展壮大。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亟待走出困境,走向世界。“第一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国制造”,力挺国产品牌,向世界传递出两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对中国制造有信心,对中国文化很自信。作为中国服装制造业,尤其应抓住这次民众重燃激情的机会,锻造品质,重塑“比较优势”。(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