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是长期困扰纺织企业的难题之一,纺织工人劳动强度高,专业技能要求高,常年工作在高温、高湿及噪音大的环境里,薪资水平却低于其他制造业,使得纺织企业的‘用工荒’难题十分突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吃不了苦,在车间干了几天就受不了,不再来了。现在我们常年都在招工。高温季节招工尤其困难。”在9月11日~13日于浙江海宁召开的“长纺-天喜杯”全国新型纱线生产技术研讨会上,一位江西棉纺企业的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最困扰他们的就是招工难。而此次会议上,专家和一些企业负责人介绍的转杯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就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长期以来,纺纱工艺技术的发展始终致力于达成三个主要目标:提高纺纱速度,改善纱线质量和提高劳动力水平、减少用工。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王建坤教授介绍,要提高生产力水平、减少用工,主要是要提高机台自动化程度;采用新型纺纱方法缩短工艺流程;实现工序间、设备间的联合与联动;实现半制品在工序与设备间的自动物流。除应用清梳联、细络联、粗细络联等新型设备外,转杯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方式可以缩短工艺流程,简化操作,从而减少用工。
江苏大生集团西尔克纺织公司副总经理佘德元对应用喷气涡流纺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尽分析。在同等产能的情况下,喷气涡流纺比5万锭普通环锭纺大约少用工175人,全年可多创利润585万元。加上节约生产面积,在固定资产和土地厂房上还可每年节约210万元。另外,喷气涡流纺挡车工培训简单,这也对解决用工难有好处。他认为涡流纺技术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劣势,涡流纺不能全部代替环锭纺,但高速、省工、纱线风格独特的特点,使涡流纺纱随着后道工艺的优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除了介绍新型纺纱技术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桂亚夫和德州华源生态科技公司技术部长刘俊芳就色纺纱、复合纱线等差异化、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生产的技术难点与要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江阴市长纺科技有限公司、天喜控股集团纺机罗拉有限公司、浙江联鸿纤维科技公司、上海淳瑞科技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介绍了有关设备和器材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型纱线生产加工技术,促进纺纱技术和加工装置的进步与发展。
新闻延伸---用工荒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直接原因 与更深层次的原因
用工荒有出口订单恢复增长、企业纷纷扩大生产的直接原因,但从用工荒本身的出现以及发展趋向看,它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中国发展模式的结构瓶颈甚至财富分配的调整都有莫大关联。
人不好招了,原因其实也简单。几十年了,中国的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普通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与此同时,都市生活的成本日益增大,富裕了的沿海城市居民、企业主和来自内地的普通工人之间的财富与生活鸿沟日益扩大。当打工者认识到沿海不再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财富梦想之地时,用工荒现象也就自然产生了。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专家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民工荒”根本原因。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为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