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这个特别的访问时,洪晃的身份是设计师集合品牌店的创始人和老板。当中国一大批独立设计师崛起于全球视野的时候,默默地陪伴他们,搭建舞台呈现他们,并不是件完全如想象中美妙的事情。藏在三里屯的BNC,在她的照顾之下,既是个贩卖个性的霓裳之家,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商学院。
从创办时尚杂志,怎么想到开店卖中国设计师的服装?
洪晃:这是穷则思变的结果。曾经做时尚杂志,很无奈地看到中国时尚一直被外国人主导,得报道外国品牌,跟随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意识,越来越像软宣专刊。我们得听纽约、伦敦、米兰的。于是逼着自己去找能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就把焦点转移到了中国设计师上。
中国设计师总会纠结于作品艺术性与市场的矛盾?
洪晃:即便再大篇幅地报道“中国设计”,他们与真正的市场之间也还是有距离。设计是最需要被商业化的,而艺术不能被商业化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艺术永远在被商业化,设计永远闷在罐子里当艺术品。设计要成功商业化,需要大环境支持,单纯炒作难以为继,和市场接轨的设计,才能活下去。
开了店,您觉得自己像个生意人吗?
洪晃:很多做商业的朋友都说我不会做买卖。因为我们从不和设计师签独家。朋友曾对我说,“就得签独家,签死,不然你捧红了他就跑到别处去了”。不签独家的原则也让投资的股东既生气又无奈。但我觉得,中国设计师实际是弱势群体,货卖得多才能长大,我们如果是他的惟一销售机构,可能暂时的商业利益可观,但是对设计师和行业而言是人为设置了不高的天花板。
买手模式后,我们的利润空间更高了吧?
洪晃:中国设计师还没有意识到进入商业环节是多么严峻的考验。他们多半还是那种梦想式的、艺术家式的、表达自我地沉醉在创作里,和商业是脱钩的。他们不明白要给出更多的利润空间才会刺激买手来买他们的货。这在国外,寄售和买货的折扣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个风险,还是我们通过自己团队的努力和判断来规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