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广州,玩在上海,穿在大连。”大连人的爱穿是全国都出了名的。在近日大连现代博物馆举行的“征集生活老物件展示民生新变化”活动上,今年84岁的大连市服装研究所退休干部姜广聚捐赠了几件有关大连服装的物品——1952年前苏联服装设计俄文书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个人服装设计手稿、一个红色的人体模型……透过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大连服装70年发展史的起起伏伏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俄文服装设计书:
见证大连人洋气的由来
记者眼前的这本前苏联服装设计书,已经起毛边的暗绿色硬壳封面似乎在无言述说着大连人爱穿会穿的历史缘由。
1942年,14岁的姜广聚因家境贫寒,被本家叔叔从老家带到大连,在当时专门给日本人、资本家、官宦家庭做高档衣服的“协泰洋服店”做起了学徒。
学徒四年的艰辛让姜广聚现在一提起来都情不自禁地流露着感伤。“最初的两年就是帮师母带孩子、买菜、做饭,不挣钱也学不到东西,可不敢也不能跑,否则就要赔偿掌柜几年的伙食费。店里一个月给5毛钱,两毛五剃头洗澡,省下的给师父买点小东西好让师父多教点东西。”一直到第三年,姜广聚才开始学做背心、裤子以及将旧衣服翻新重做之类的简单活儿。虽然姜广聚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但由于他干活机灵又不怕吃苦,渐渐成了师父的好帮手。
随着日军战败撤出大连,大连的洋服生意曾一度进入低谷,很多裁缝都放弃了本行,但是姜广聚跟着师父王显义一起坚持着。“等前苏联军队进入旅大后,生意才好起来。”姜广聚的师父会说俄语,加上活儿好,吸引了很多前苏联军官“拖家带口”地来做衣服。从西装到布拉吉(连衣裙),从大衣到衬衫,由于面料好、立体感强、款式新颖,加上师父的好手工,做出来的衣服几水后都不变形,很快大连人喜欢上了挺括、显身条的异域服装,但凡家庭条件好点的大连人都喜欢到店里量身制作。
也就在这时候,姜广聚的师父把苏联人赠送给他的俄文服装书籍送给了姜广聚。虽然姜广聚一个俄文字也不认识,但凭着苦苦钻研,他还是很快掌握了欧版西服的制作技术。
见证大连服装走出去的辉煌
透明的纸上,每一页都用铅笔画着一款男装,有些款式甚至现在也不落伍……姜广聚这本装订成册的设计手稿,见证着大连服装走出去的一段辉煌。
跟随着历史的脚步,当年的洋服小店被公私合营到大连被服厂,姜广聚也从小学徒成为被服厂的工人。1965年旅大服装研究所(后改为大连市服装研究所)成立时,他被调到样品室。
姜广聚回忆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大连的服装业开始盯着外贸了,开始是香港、澳门等地区,后来渐渐发展到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最开始时,都是来料加工,我们就处处留意,琢磨着人家的设计风格。”后来,姜广聚又调入设计室,先后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学习。“捐赠的设计手稿就是那些年攒下的,一本男装,一本女装,设计出来后就打样交给辽宁省进出口公司,如果在交易会上有订单,就交给大呢的四个厂或者是大连的十一个被服厂。”
大连的服装美名也吸引了很多到访的国内外来宾,不过因为涉及保密等原因,姜广聚一般并不知道对方是谁,有的是后来从其他渠道辗转得知。“有一年上级部门让我到棒棰岛宾馆去给外宾量衣服,我就带着尺子、铅笔去了。我不认识对方,也从来不问,后来从电视上才知道对方是西哈努克亲王。”
红色人体模型:见证大连服装的巅峰
姜广聚的捐赠物品中有一个用皮革做成的小人体模型,那是他在辽宁省服装大奖赛上获得二等奖的奖品,那鲜艳的红色代表了大连服装最辉煌的年代。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在全国服装展销会上,大连一度成为获奖数最多、销售额连续6年夺冠的城市。大连的服装研究所成为国家二轻部的三大服装研究所之一。当时大连出口生产服装60%至70%的款式都是从市服装研究所出去的,姜广聚也从设计师主任一步步被提拔到副所长、所长。“虽然我们的手工比外面贵出一倍,还是有很多大连人以穿我们研究所做的服装为荣,特别是要出访的领导干部。”姜广聚很自豪地说。后来,各个服装厂可以自己打样子、设计服装了,研究所的地位日渐降低了,研究所自己创立了两个西服品牌,姜广聚自豪地说,在大商和天百特别好卖,都得走后门才能拿到货。
1991年退休后,姜广聚被其他服装厂争相聘用,一直干到前几年才彻底告别服装业。与一般老人衣着随便不同的是,姜广聚的身上剪裁十分合体的衣服还能看出他对服装的讲究。还有就是偶尔上商场,姜广聚还会用行家的眼光品评大连的地产服装。
不管怎样,姜广聚知道一个对手工要求极其严格和讲究的时代已经翻过去,“手工定制”已经是奢侈品的代名词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