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阳原县这块拥有悠久历史的土地上,耍手艺成了阳原人的一大谋生手段,其中从事“毛毛匠”行业的人员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毛毛匠”,就是指专门缝制皮毛衣物的匠人。“毛毛匠”的技艺传承至今,特别以加工边、条、头、尾、腿等貂皮碎料为主的“碎皮缝制”闻名于世,在国内外素有“皮毛之乡”的美称。据《阳原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毛皮加工技术进入兴盛时期,在京、津、冀、晋、蒙等广大地区都留下了阳原“毛毛匠”的足迹。
“毛毛匠”家族出身的“80后”小伙王铉斐,现在已经是阳原国际裘皮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他的祖辈就是毛毛匠,父亲开了皮毛公司,再到今天的家业,都离不开皮毛生意。
王铉斐在加拿大读了四年书,回国放弃到多个国际知名公司的机会,跟随父亲“回归”皮毛生意。他说:“我祖祖辈辈都是做与皮毛相关的工作,老一辈用一生来情系皮毛产业,所以我对此有特殊的情结。”
现在,随着阳原国际裘皮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阳原购买皮草,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王铉斐举例说,以前国际裘皮城周边只有4家小宾馆,近几年新建了10多家较大酒店,而且天天爆满。
现在裘皮城有商户416家,其中50%是阳原本地人,大多也是通过毛毛匠发家的。王铉斐说,希望通过皮毛产业让当地人富起来。
说起从小在皮毛堆里长大,王铉斐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每天都要吃木耳,以避免吸入的浮毛影响身体健康。他感慨自己的成长也伴随着阳原皮毛产业的发展。如今,县里把皮毛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从小作坊、皮毛大市场到多功能产业园区,相信阳原的“毛毛匠”将捧着缝皮手艺这个“金饭碗”,从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出发,一步步登上更大的国际舞台。
据介绍,阳原县村村都有皮毛加工厂,目前5万多人从事皮毛产业,其中1500多户属于“夫妻档”,手工家庭作坊有150多家,“毛毛匠”郝贵银一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走进阳原县皮毛大市场,推开郝贵银的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地的碎皮,还有他们已经缝制好的“皮褥子”(用碎皮缝制的整块皮)和一袋袋分装好的碎皮料。原料分拣、占线牵连、缝制修补、钉板成形、起板整饰,直到一条褥子加工完成,郝贵银掰着手指头介绍生产皮褥子的整个过程。
郝贵银从事皮毛加工已有20年了,结婚后就跟着爱人给别人缝碎皮褥子,等到手里挣了些钱后,干脆自己上料当了老板,缝制、销售碎皮褥子,一干又是5年。现在,儿子和儿媳妇也和他一起做起了皮毛加工的生意。
“做毛毛匠需要耐心,要把一指宽的碎毛片一点点的拼接成手掌大小的三角料,再由三角料拼成一张标准规格的皮褥子,每块做好的皮褥子都是由66块三角料拼缝而成,一块不多,一块不少。”
“碎皮缝整”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在打板上钉的过程中还要颇费一番力气。“宁可手上多长老茧,也不愿停活,而且又是在做自己的手艺活,再辛苦都快乐。”正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郝贵银一家赶上好年头收入在十万左右,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他说,打算扩大店面,再招些工人,形成一个小型工厂,把自家的皮毛生意做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