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11月下旬),2014年全国植棉意向面积6597.3万亩,同比减少483.6万亩,降幅6.8%。其中黄河流域植棉意向面积为1893.2万亩,同比下降12.7%,降幅最大。
山东省夏津县既是植棉大县又是纺织重地,有“银夏津”之称。据当地棉农介绍,全县83万亩耕地中历史最高植棉面积曾达到65万亩,至2013年植棉面积仅存30余万亩,夏津县是近年来黄河流域棉市凋零的缩影。河北省河间市的赵庄村也是当地重要的棉花加工生产基地,拥有大小轧花厂150多家,仅400型企业就超过20家,但今年却很难见到棉车。一方面是籽棉收不上来,往年规模较大的企业一个棉花季能加工皮棉7000-8000吨,2012年多数企业皮棉加工量在2000-3000吨,2013年超过1500吨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现在走进山东、河北等省很难发现成片的棉田;另一方面是加工利润大减。河北某轧花厂负责人说,2011年国家展开收储工作,交储企业利润均在2000元/吨以上,2012年即降至1000元/吨左右,2013年锐减至400-500元/吨,再减去部分指标的贴水,棉企几乎没有利润。
“明年棉花可能会更少。”一位棉商介绍,2013年河北、山东多数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棉花质量下降,而交储企业严把质量关,棉农籽棉交售率仅在50%左右,其余棉花少量被200型企业收购,目前仍有40%左右的棉花存在棉农家中,与他们业务联系的几家包地棉农均表示2014年不再种植棉花。河间市某大型优质棉种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订购种子的经销商寥寥无几,预计明年春播植棉面积可能会继续缩减。
2014年国家可能不再大规模收储,加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变数大增,400型企业表示心里没底。夏津、济宁等地棉企负责人说,这两年企业经营困难,很多企业濒临倒闭,若国家不收储了,200型企业很可能卷土重来,这或许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企业表示明年是否继续开工收购尚是未知数,部分企业甚至直言放弃,改做其他生意,市场人士估计2014年黄河流域棉花企业或将减少40%以上。
专家分析
马俊凯分析说,从客观角度讲,近几年的收储政策为保护棉农利益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因为种棉效益不如种粮,棉农“弃棉改粮”的趋势难以扭转。
2008年,德州市棉花种植面积最高达到290万亩。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下滑,至2012年已下降到130万亩,今年则进一步下滑至110万亩。“预计明年,德州棉花种植面积将再下滑20%,100万亩的关口将不保。”
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加工能力则严重过剩,在这样的产业现实面前,即使中储棉将棉花定价权还给市场,对棉花加工厂的利好也将是有限的。而对于仓储业来说,在失去“收储”的庇护之后,日子恐怕会变得艰难起来。
收储政策退出后的最大受益者,将是更下游的纺织业。“因为收储政策抬高了国内棉花价格,国内纺织业正忍受着国内外棉花巨额差价的煎熬,大量订单纷纷流向东南亚。收储政策退出后,棉花价格交给市场,将缓解国内纺织业面临的困境。”马俊凯分析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