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惋宁是中央美术学院时装2007届毕业生,在校时曾去品牌服装公司实习过,但据说她毕业后一度为是否进入服装公司工作而犹豫不决。那个年代中国原创设计尚未觉醒,也不存在诸如BNC(薄荷糯米葱)、栋梁这类设计师集成店,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多半会进入服装公司上班,成立个人品牌或创建独立设计工作室的想法他们或许也有,但没有任何机会施展。
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令北京798艺术区陷入萧条,大批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撤离,随之空出了一些工作室空间。考虑再三,于惋宁决定进驻798,成立以她的英文名字命名的个人工作室“Evening”。“刚有工作室的时候没有在做成衣,没有做品牌,我那个时候是想做一点家具、做一点产品、做一点衣服,自己喜欢什么做一点什么,完全是出于一个修身养性的状态来做工作室。”那是一年后,于惋宁创立了个人品牌,依然以她的英文名“Evening”命名。
从最初的高级订制服装,到后来的售卖成衣系列,“Evening”工作室逐渐发展和扩充。虽然涉及的服装设计项目范围很广,但于惋宁最喜欢的还是个人作品的创作,除了因为这种独特的个人化创作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所钟爱的艺术底蕴也能够在服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与她央美的教育背景分不开。
以Evening2014春夏系列“楼梯间”为例,这个系列的灵感来源于于惋宁在楼梯间反复旋转向下时大脑产生的幻觉。重复的台阶、不停的旋转、狭窄的空间、强烈的秩序感,在这个被限定的空间中像万花筒般迸发的晕眩……这一切会令幽闭恐惧症患者崩溃的感受对于惋宁来说仿佛是一次从天而降的愉悦经历。为了呼应这种灵感,她在这一季的面料中从冷灰色调的墙壁地面,渐变到带有眩晕感的红色、玫瑰色、肉粉色碎花,最后再拓展到印有旋转的楼梯和石头墙面的图案,同时还将旋转台阶的元素融合到略显笨拙的飘逸廓形当中,呈现出一段发生在楼梯间中,从理性旋至感性的生活插曲。
由于幽闭恐惧症,楼梯间对于惋宁来说是一个既神秘、又有吸引力,同时还会带来一些恐惧感的地方。而她之所以选择“楼梯间”这个既寻常又不太会出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场景来作为主题,更多是希望能提供给城市生活的人另外一种视角。
这一切不禁令人想起Evening2013秋冬成衣系列“望京”,望京是于惋宁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于惋宁将对望京的情感浓缩在设计中,所有在望京生活过或生活着的人,看到这个系列想必都会有一些感同身受。同时,也能从中看到生活百态赋予于惋宁的源源不断的灵感,“我所能嗅到的是人流穿梭中夹带的阵阵汗水与焦灼,匆忙时的出神,穿过马路时驻足的等待。”而到了这一季,于惋宁的设计也变得更加实穿,在此前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特别概念的元素被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当人看到这样的衣服时,不会再仅仅喜欢而担心没有合适的场合穿。
那么于惋宁是否已经开始思考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并切实地做出了改变和选择呢?当被问到随着一季又一季的成衣系列推出,自己的设计开始“接地气”的原因,于惋宁的回答顺理成章,“它(Evening)首先是一个成衣品牌,那成衣品牌的实穿性是不可缺的,所以我觉得我对实穿性的认识也是越来越明确。”顿了顿她接着补充道,“其实我之前的几季都很实穿,像这一季也都是实穿性很强的。”而关于几乎所有独立设计师都会面临的在表达自我与兼顾市场之间的问题,于惋宁好像也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我觉得现在我们独立设计师这一块真的是蛮辛苦的,你既要兼顾到自己的风格,又要来做一个经理人,那就要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你既要付出的有一个价值的回报,又需要充分了表达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但是我比较幸运的一点是我没有在这上面遇到过困难,基本上我要说的都说了,但是我可以得到一个相应的回报,所以这个可能是我目前没有遇到的问题。”
“我没有觉得特别幸运,因为你有这个能力的话有一些机会是会给到你,但至于这个机会后面会怎么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觉得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幸运和不幸运这么一说,有时候没有到来是因为没有做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