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学会如何用字体塑造媒体形象

学会如何用字体塑造媒体形象

字体跟地缘文化捆绑的传统,特别在欧洲。首先它有些物理因素。报纸的特殊性在于它被消费得很快,甚至很仓促,这要求它的易读性(readability)很高。所以字体设计上会倾向选“安全牌”。字体跟地缘文化捆绑的传统,相对容易推断,特别在欧洲。


     


  我在《新“独立”形象》结尾处作了“从政治阵营或地缘文化的刻板印象中撤离出来”这样的简评,客观来讲并不严谨,只能算作是“个人经验”“个人感觉”。


  字体跟地缘文化捆绑的传统,相对容易推断,特别在欧洲。首先它有些物理因素。早期的铅字及配套的排字机器,是很难迁移的笨重设备;不同厂家制造的设备,相互间的适配性也很差。Monotype 公司制造的铸排机,可能无法直接使用 Linotype 公司出品的 font(Linotype 自己也生产另一种铸排机)。但字体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又颇高。回到 Gutenberg 时代,活字及印刷则更是小众的、封闭的私有技术。


  不同字体的骨架及轮廓细节都有风格化的成分,这些风格源自书写传统;而书写风格在欧洲不同的地域间会有明显的差异。风格差异至今还有保留;今天欧美专业的字体设计师也依然可以区分出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及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等细微的风格差异。


  ——物理设备的不易迁移,加上书写传统的地域差异,就形成了活字印刷中的风格分化。地域性的出版物里,这种分化很明显也很集中。


  《字体故事: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这本书里,有四个章节的标题直接跟地域或民族有关:《和瑞士有什么关系?》《字体有德意志和犹太之分吗?》《美利坚苏格兰》《利物浦的衬线》。另外《Gotham 进发!》这一章也指向地点,就是美国的纽约。


  


  关于字体和政治,一直流传着不少八卦片段。比如德国纳粹党推崇 Fraktur 等 blackletter 体(英语有时称其 old english font,日本和中国则常译成“哥特体”)而贬低 italic 体(意大利体,我们也常叫它“斜体”),又比如同时期德国有 Futura 这样相对激进的几何字体去作批判和反抗;而瑞士著名的 Helvetica、Univers 则一度象征中立和民主(尤其是 Helvetica,有一部叫《Helvetica》的纪录片,讲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政治及文化因素)。另外还有——英国政府之前使用英国著名设计师 Eric Gill 的作品 Gill Sans 作标准字体,奥巴马政府使用美国出品的 Gotham字体来塑造 propaganda 形象(似乎在刻意表达要摆脱 Helvetica 的意愿)……等等。


  


  回到新闻报纸,最强烈的一个刻板印象应该是 blackletter 在报头中的应用。比如《字体故事》里提到的 The Daily Telegraph、Irish Examiner、Los Angeles Times、The New York Times、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它们曾经用 blackletter 的报头,有些至今仍在沿用。——这体现了媒体在对待「tradition」时的自我态度。我眼中的欧洲及北美文化,对“tradition”的态度跟远东地区所谓“传统”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在 Eliot 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同样地,在现代的平面设计及文字设计中,也有反映。


  另一方面就是对“新闻中立”的态度。比如 The Times 用的字体 Times (New Roman),实质上是一款追求中性的设计。再比如 The Independent 之前在红色报头里用的那款 Knockout 字体(无衬线、粗黑、窄瘦),也反映了一种中性、稳健、可靠的形象——从世俗意义上,它会让我觉得,这是一种成熟的、壮年的男性气质——我可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 Helvetica 的 bold 体,它们有相近味道。类似地,The Guardian 早年在报头「Guardian」这个词上就直接套用了 Helvetica。


  同时,报纸的特殊性在于它被消费得很快,甚至很仓促,这要求它的易读性(readability)很高。所以字体设计上会倾向选“安全牌”,甚至倾向选「旧牌」。文字设计中有一种观念是:易读性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当你习惯了一种字体时(哪怕它在理论上的造型并不那么完美),你会觉得它比大多数新字体更顺畅。


  


  最先让我注意到新闻报纸在字体上的取舍变化,还是 The Guardian 的最后一次、也是非常著名的一次全面改版。其中,它将报头改成了全小写。在当时,商业公司的 logotype 流行一股风潮,去做这样一种“小写化”的 redesign;而 The Guardian 这么做就显得非常大胆了,它必须要在这股商业潮流中仔细地定位,避免让自己的新品牌混入到单纯的跟风行为中。这个案例我没有深入去研究,但依然能粗略体会到 The Guardian 愿意将一种相对柔软的审美趣味表达出来。这在 magazine 这类媒介上或许不罕见,但 newspaper 是少见的。


  这次 The Independent 会更突出一些。他们聘用的设计指导 Matt Willey,更多的背景偏时尚或文艺杂志;而新字体 Indy 的设计团队 A2-TYPE 也算是新生团队,甚至可以说是「indie」团队。——从主创人员的配置上,就可以感受到年轻活力、个性魅力。


  字体在 The Independent 这次 redesign 里是一个基础元素,它无法仅凭自身就展示出什么明确的形象或趣味;而 Matt Willey 对它的运用最终塑造了一个整体的气氛,将更多柔软的情绪加入进去。同时,像报头全大写,也会给人一种 anti-trend 的感觉。Andy Cowles 写过另一篇文章《Why The Independent redesign does not go far enough》,里面表达了一个意思:这种新形象太软,抓眼球的力道不够,放在报刊架上没竞争力。虽然 Cowles 是批驳,但反过来可以看出视觉设计品味的变化。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