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纺机电研究所牵头与北京超塑新技术公司合作研制的自动络筒机超塑合金槽筒,近日获得重大技术突破。该项目在2013年被列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开发,超塑合金槽筒获得了国内专家的鉴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还广泛使用的普通络筒机,由于速度慢需要大量人工接头,使得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消耗大量人力,生产效率低下,无论是成纱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无法满足现代纺织的需要。随着全球纺织工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自动络筒机替代传统络筒机成为现代纺织规模化生产的必然趋势,也是棉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基本保证。特别是自动络筒机使用的多少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纺织技术的水平。
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自动络筒机市场一直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纺机企业把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由青岛宏大纺织机械公司引进意大利成套技术,开发研制出数字化新型自动络筒机,这也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纺织机械十项新型成套关键设备之一。
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动络筒机的三大关键部件槽筒、电子清纱器和粘结器还是以进口为主,特别是槽筒由于加工难度和特殊的技术要求,成为自动络筒机完全国产化的障碍。现在有实力的企业,如江苏的凯宫、苏州吴中三纺机、浙江泰坦纺机、上海梅花刺轴也开始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制生产自动络筒机。而国外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对我国的纺机企业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使有些纺机企业不能批量生产。对于棉纺织企业来说,每只槽筒要花1500元~2000元的高价来替换,这也成为纺织企业的一笔巨大开支。
自动络筒机槽筒的研发成功,是科研院所走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实施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成果,项目成功实现了完全国产化自动络筒机的突破,可以为我国降低自动络筒机制造成本,每年减少1000万美元的槽筒进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目前,国内纺织企业对自络筒机的选择主要来自于意大利萨维奥、日本村田、德国赐来福以及我国青岛宏大公司。那么,络路公司推出的纯正国产血统的自动络筒机靠什么来吸引客户?卖点在哪儿?
“性价比高!”张中辉说,他们在设计时并没有瞄准最高的速度,而是更强调实用性和稳定性以及低故障率。虽然设计的适纺速度只有1000米/分~1200米/分,但完全可以满足目前棉纺企业的要求。高速固然是企业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但速度太高了有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当自动络筒机的速度开到1200米/分以下,或纺纯棉精梳60支以下的纱时,国产电子清纱器都没有问题;如果速度开到1600米/分时,或纺80支以上的精梳纱时,国产电子清纱器的检测能力就可能就会受到挑战。所以,张中辉说,络路公司把速度定位在既能采用国产电子清纱器又能满足棉纺厂对自动络筒机的常规的基本要求上。
“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一般都不选择国产设备。因此,这部分企业并不是我们的销售对象。我们今后的主打市场是中档水平,重点是面对资金并不充裕、但是对自动络筒有强烈需求的中小企业,我们就是要让自动络筒机走向平民化。”张中辉说,他们对销售并不担心。目前,国内有大量的企业使用他们公司生产的手动式空气捻接器,这些客户都是其自络筒机的潜在客户。
在纺机行业,几乎任何一种设备都有三四十家企业涉足,唯独自动络筒机,20年过去了,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青岛宏大一家。所以,每当记者碰到正在进行自动络筒机的研发人员时,总会问上一句:“开发自动络筒机难吗?”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个字:难!同样的问题,张中辉也给出了同样的答案:“难!而且越知道其理念、越了解其工艺要求,就越觉得难,而越是难我们越是想把它做得更好。”在一年多的开发时间里,络路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参与研发的清华、东华等大学的博士生在反复试验和征求棉纺企业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对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改进。就在去年纺机展览会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又做了许多改进。比如张力部分,展览会上展出的设备张力是靠弹簧来调节,现在已经改成电磁阀调节,用计算机直接输送参数来进行控制。槽筒驱动添加了闭路环节,随槽筒的速度变化,始终保持恒张力,使得纱线的叠加大大降低,从而有效提高纱线的质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