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色纺:时尚、科技、环保
第一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我是在网上看到的,当时我对感到很好奇。色纺,是什么?我一点也没有概念。”马亮说,当时就查网上的资料,包括华孚网站上的资料,感到很有意思。“色纺,一个时尚的纱线。由于其生产工艺先染色,后纺纱,决定了每一个配比的色纺纱都会呈现一个非常特别的混色。混色的感觉真好,太神奇了!它可以生成各种可能的色彩效果,同时混色与纯色相比较有着更为独特的色彩效果。”于是,马亮决定去华孚色纺的上虞研发生产基地亲自去看一看。
走进华孚色纺的上虞研发生产基地,色纺的概念在马亮眼中逐渐立体化。在华孚研发中心,马亮看到了4000多平方米的研发机构,下设纤维研究所、色彩研究所、染色研究所、纺纱研究所,进行流行色彩、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实现了从色彩到染色、纺纱的全过程开发创新。马亮了解到,华孚色纺生产八大系列的上万个产品,涵盖外观工艺产品、有机产品、再生产品、高档纯棉产品等,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灵感。
在这里,马亮也深刻地理解了色纺纱的环保特性。“色纺工艺只用1/3的纤维染色就可以生产100%的有色产品。”而且华孚倡导从原料、生产到产品的全流程环保,采用低碳再生色纺纱产品,采用再生原料等等,让马亮对华孚,对色纺产品,对设计大赛有更多的认同。
对于这趟上虞华孚之行,马亮觉得收获挺大。而色纺大赛的参赛作品,也慢慢在心里成型了。色纺纱原材料大多以天然纤维为主,手感舒适,色彩柔和,每个色系都非常不同。 “天地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一种“大美”。如果将独特的中国水墨晕染效果与哲学思想完美结合,再现服装的人文精神和生活艺术,以针织和天然砂洗棉为造型材料,大气的廓型中又不失时尚感和装饰细节,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更传达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感受和一种逍遥无欲、自喻适志的心境。”马亮这样描述自己第一届的作品《天作织和》。
“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作为首次以色纺纱产品为表现载体,开启色纺时尚设计先河的设计大赛,第一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吸引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00多所院校师生和服装设计师的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345份。马亮的作品虽然入围了,但遗憾的是,在激烈的决赛中没有获得名次。
“对选手提出更高的整合设计企划”
马亮认为,“色纺纱的特别,正在于她独特的生产制作过程所体现的特别内涵,以及她从内到外的时尚体现方式,给选手们丰富和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素材,同时也对选手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因为从纱线到面料到服装的整体设计要求,需要高度的原创性企划,第二届色纺设计大赛,马亮又继续了自己的征程。
“这个大赛的要求有别于其他的设计大赛”,马亮认为,其他的大赛只需要在市场找到自己的面料,或者由主办方提供面料即可,只要把作品做出新鲜感就行。 “我需要从纱线开始创作,再到针织机上编制工艺,织出自己想要的面料的肌理效果,结合色彩和材质,最后是服装的款式设计,全方位地体现色纺时尚。” 另外,第二届大赛同时链接了许多合作单位,引进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有很多面料厂家加入,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给了选手很多的帮助。
第二届,马亮以作品《本源织美》亮相,他的设计创意来自《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成理而不说”。还是独特的中国水墨晕染效果与哲学思想的完美结合,再现服饰的人文精神和生活艺术。他的作品较第一届作品更为完善地体现色纺纱的独特效果,他获得了大赛银奖。
马亮再次总结自己的色纺作品,“首先是色彩出新,面料的肌理有丰富的变化,结合主题之一:假日休闲,选择了天然舒适的吸汗性好的材料,最后体现水墨画晕染的效果。”
与市场结合创作更能出彩
第一届大赛时,马亮还是鲁迅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品牌的设计师。对于第三届大赛,马亮介绍说,非常看好色纺时尚的应用前景,经常在品牌的设计中应用。
从色纺的特性来看,它不适合精纺产品,但是,它最大的好处在于随意混搭,给了设计师很大的空间,而且可以针梭织结合,一件衣服可以混出很多深浅不同的层次,可以更为休闲和有个性。要进一步推广色纺时尚,就需要有一批突出色纺纱时尚创意的服装品牌,把面料的个性融入品牌的血液中,色纺时尚将通过品牌传递到消费者中,最终成为一门独特的时尚分支。
而第三届“华孚杯”色纺时尚设计大赛力图更为贴近市场需求,围绕从倡导色纺时尚生活方式、塑造色纺纱服饰文化内涵、实现色纺纱型与色的完美结合以及引领2013春夏休闲时装流行风潮四个方面对“色纺时尚源动力——源创有型有色”主题进行诠释,这使得马亮也非常有兴趣。他认为与市场结合的创作更能出彩。
期待,马亮的第三次色纺之旅会更加精彩!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