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当年杭州武林广场火烧5000双劣质温州鞋的不堪往事,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秀康说他“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我当时就是做皮鞋的,我亲眼看到过我的同行们是怎么把纸板塞进鞋里的,这种鞋不能浸水,不能走远路,即使这样,少则一天,多则五六天,鞋子肯定龇牙咧嘴。”郑秀康讲到,我也亲眼看到这种鞋因为价格低,10元钱就能买一双,那些老板们是怎么大把大把赚钞票的,确实很让人眼热。
后来的情况让郑秀康傻眼了。他的鞋厂生产的鞋在上海一直销得很好,火烧温州鞋事件之后,上海许多商场都撤下了他的鞋,一家商场负责人明白地说:“不是你的鞋不好,是你的出身不好。现在谁还敢要温州鞋?”
在温州鞋业一蹶不振的时候,1989年,郑秀康第一个提出了创立自己的鞋业品牌。他把商标注册为“康奈”,意思是“健康发展,其奈我何”。郑秀康有一句康奈员工人人皆知的话:“品牌是由品和牌组成的,产品和人品相加为品,质量招牌为牌。什么时候温州鞋敢打‘温州制造’4个字,温州鞋就翻身了。”
经过10多年的卧薪尝胆,康奈终于和其他品牌的温州皮鞋一起走上成功之路。10多年尝尽酸甜苦辣的郑秀康,这时已将诚信二字看得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相关新闻: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
1987年的8月8日,一把火深深地灼痛了温州人的神经,让不注重质量的温州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上世纪80年代,温州鞋成了温州人和温州经济阶段性的代名词。那时温州鞋企已经发展到了6000余家。但一些技术落后、工艺水平低下的企业,试图在邪道上一夜暴富,假冒伪劣的温州鞋,大量进入市场。那一年,杭州相关部门检查市场上鞋子的质量,发现了18种鞋子的底板帮头是纸壳做的,其中16种鞋由温州出产。杭州人形象地称这种短命鞋为“星期鞋”、“晨昏鞋”。
1987年的8月8日,在杭州市中心的武林广场,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被熊熊大火吞噬。这把火,竟然引发了全国性的“火烧温州鞋”连锁反应,多地群起效仿。温州也与“造假”并称而扬名国内。人们拒绝温州鞋,甚至捎带时不要温州货。
但就是将温州人的声誉钉在耻辱柱的一把火,烧醒了温州人的质量和信用意识。1988年6月,中国皮鞋行业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宣告成立。在授牌仪式上,协会联合370多位鞋厂厂长发出倡议:“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
1999年12月15日,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杭州点燃一把火,烧毁了2000多双假冒温州名牌的伪劣皮鞋,这把火也被叫做“雪耻之火”。标志着温州鞋业浴火重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