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王黎明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王黎明谈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008年11月19日15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接受了中国政府网专访,就“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结构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与网友在线交流。   访谈全文如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关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今天我们演播室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王司长将就“支持中小企业加快结构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这一话题和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您,王司长!    [王黎明]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来回答网友的问题。    [网 友]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强调,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努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如何落实温总理的讲话精神?是否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王黎明]国务院非常关注中小企业当前出现的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问题,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广东调研时专门提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强调当前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家宝总理的讲话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分析的非常深刻,为我们做好中小企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尽快落实好。    财政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研究采取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包括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对中小企业涉及到的有关政策非常关注,也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政策。比如第一次7月30日,自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第二次是10月21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调整共涉及3400多个项目,大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左右。    主要包括: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第三次是近期财政部、税务总局为落实国务院的决定,发布的《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通知明确了3770项提高退税率的商品的具体范围。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税率,表明了国务院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决心和力度。    为了贯彻落实好家宝总理提出的要求,我们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和有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抓紧研究落实在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对中小企业的力度方面,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和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还要进一步研究相关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能够促使争取早日出台。    二是进一步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快结构调整,鼓励一些中小企业走专、新、特、精的路子,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尽快出台并落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加强信用担保、技术创新、创业培训、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争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调整结构,加强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把解决当前困难和谋求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信心。面对当前的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实现新的发展。    [网 友]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请问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    [王黎明]网民的提问非常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总体素质较低、增长方式粗放,与大企业的协作关系处理的不是特别好、企业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应该是重要的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从中小企业做起,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向,提高应变能力。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满足市场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央财政对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投资,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换代的步伐。    二是推进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加大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培育,真正带动一大批企业,同时对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大力度,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帮助。   三是在结构调整中抓紧制定适合中小企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条件和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是在结构调整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对“专、精、特、新”和优强中小企业的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支持中小企业更多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信息化建设,在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五是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优势的中小企业。鼓励支持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六是对于那些能耗高、污染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要依法有序规范地退出市场。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这一问题如何考虑?将采取哪些措施?    融资难问题确实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全世界都存在,都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国外,中小企业融资难采取多项措施,比如有专门的银行,有专门的担保机制,还有大量的社会资金、基金等帮助解决。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各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问题更为凸显,矛盾更为突出,再加上整个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途径和渠道还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现在看许多中小企业又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资金链条断裂,资金供应是企业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难题。这方面我们国家过去也分析过中小企业融资的情况,从东部沿海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体上百分之五六十的资金需要信贷渠道解决,在中部地区大体上百分之七八十的资金需要从银行获得,在西部地区,企业的自身实力、经济基础和条件相对差一些,从银行获得的资金占到自己需求资金的90%以上,这样更显出信贷资金的重要性。为此,解决贷款难问题是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    有许多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自身生产经营困难过程中,从银行获得的资金不足,不少企业迫于向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率借贷,这样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也是造成经营困难的原因之一。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有关方面、各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都在积极努力,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各级金融部门,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缓解融资难问题,各级财政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共51.1亿元,其中,今年新增的22亿中,16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二是创新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部分地方和金融部门鼓励发展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三是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在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的同时,许多企业也在国内的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近几年来,有一批符合条件的成长性中小企业获得了上市融资机会。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多渠道的融资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即使这样,多方面解决还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几年的担保实践,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模式、担保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并不断得到完善。    为了解决融资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扩大多渠道的融资途径,同时还要解决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融资过程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不足或缺乏,这也是融资难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后,将着力在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信用档案建立和大力开展诚信活动等方面进行积极努力探索,通过推进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逐步培育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使更多的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诚实守信,守法经营,规范管理,从自身提升素质,也为融资提高了融资条件,也会获得各方面的资金支持。    这几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请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    刚才谈到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担保难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网民谈到的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这几年我们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过程中,把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作为重要内容,在突出解决寻保难、担保难制约瓶颈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担保,所以担保要有规范的操作,应逐步做到提升企业的信用能力,帮助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和途径方面发挥担保机制的作用。  

来源:工信部网站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