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雾霾的原因,北大的雕塑也被戴上了口罩,近日,一幅图片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关注,凸显居民对环境的重视,涉及到环境保护和治理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今年作为深化改革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一项改革内容。
南山区作为深圳市的创新先行区,于去年9月份出台了《关于环境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拉开了南山生态环境管理改革的序幕。从2013年10月23日正式发出第一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备案凭证》,截至目前,此项改革已经运作了近4个月,改革进展怎样?成效如何?还有哪些改革需要配套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跟踪回访。
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是要经得起检验的。南山区的环评备案改革,在执行人员眼中,才刚刚起步,还有一系列的内容需要配套推动,改革是否走得顺,还有待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改革的力度有限。
改革选点:
审批变备案 七成项目办理便捷化
涉及到生态环境改革的内容,中央层面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南山区的环境改革先从审批事项进行着手,响应中央的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从去年10月23日开始,原来需要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由环境审批制改为环评备案制,一些环境污染极小的项目豁免备案,企业过环保这一关的门槛低了,手续办理便捷了。
改革前,企业的设立或者新项目的建设除了需要拿到工商、消防等审批文件外,环保文件也是其中必走的流程。而按照正常的程序,企业需要递交相关资料,环保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最后才能通过内部的审批,发给企业一份批复文件。一个流程下来,登记表项目需要15日,尽管政府已经优化相关流程,一个项目平均7天就能拿到批文,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时间还是“漫长的”。而改为备案制之后,企业人员只需要递交材料到政府办事大厅窗口,现场受理,一两分钟内就可以领取备案凭证,其法律效应等于政府批文。
“最受惠的是那些无油烟排放的餐饮项目,比如茶艺、面包店、奶茶店、咖啡店、粥粉面店等,包括一些基本无污染物排放的服务项目,比如服装清洗门店、无水洗车、卫生美容服务、健身房等。都不需要再走环保审批这一关,直接开店营业即可。”南山环水局副局长曾红专告诉记者。
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基本是无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比如产品研发检测、软件、电子信息系统制造等,也不需要再办理环境备案。
通过改革,原先需要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全部由审批制改为环评备案制,通过环评备案,大幅减轻申请人的办事负担。据统计,改革以来七成项目办理更加便捷。而对于那些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报告书的项目,其环境影响审批仍旧按照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即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将会加强监管,审批程序少不了。
这项环评制度改革,从全国层面来看,是一次创新,政府主动放弃手中的“审批权”,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政府的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大幅提高。执行近4个月来,环保水务部门受理并发放备案证的项目总共150个。如果从历年的审批项目来看,这一数据明显下降。曾红专副局长介绍,改革前南山区一年审批的项目最多时达到4000多项,随后逐年降低,2011年审批项目为1963个,2012年为1552个,2013年减少到1239个。随着今年改革的推进,全年审批项目还会进一步降低。截至上周五,南山区今年共计受理建设项目审批78个,而去年同期则是150项,减少审批额度近一半。而今年受理的这些项目中,不少还是延期项目。
审批项目减少了,对于环水局的审批科来说,工作量也减轻了,“原来需要审批,需要跑现场,一天至少走访三四十个企业,而现在仅有少数的项目需要现场检查。”环水局审批科的人员介绍。
改革检验:
企业满意度高 呼吁更多改革推进
政府简政放权,推动改革,成效如何,不能政府自己去评说,改革的受益者是那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感受到改革的实际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和政府打交道的部门有很多,需要办理的审批文件也有很多,环保这一关是必走的一道流程。不少企业都曾有过“跑断腿”的经历。正是因为对政府办事流程的不理解和政府流程的繁杂,造成了不少企业通过“关系”找便捷的路径,由此滋生出一大批服务中介。
南山科技园一公司负责人雷先生告诉记者,“公司规模不大,只有二三十个人,主要研发手机游戏,几乎与环境污染没有什么关联,但是环境审批这一关必须要过,拿不到就开不了公司。”由于不懂政府的审批事项,雷先生把与政府沟通的相关业务全部交给一中介机构运作,以花钱办事的心态搞定企业的所需文件。而现在了解环水部门的备案制之后,直呼白花费了一笔冤枉钱。
而记者接触的一位中介公司人员也诉苦说,政府改革越彻底,他们的业务量下滑也就越严重,开年的业务量已经明显不如去年。
环水局的环评备案制改革,一个凸显的亮点就是引入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对环评备案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并作出相关的环评报告供改革方环水局参考。记者从评估机构了解,从改革启动至去年底,该院对此项改革已经进行了两次信息反馈调查,通过对企业和居民代表意见的收集,了解改革的真实成效。
“我们通过网上调查和现场调查的形式进行。网络调查,由企业和居民自行填写,现场调查则派员工到政府行政大厅直接针对企业派发调查表,由备案企业填写。”评估方工作人员庄毅璇介绍,在近50份调查企业中,96%的企业了解环评备案制的改革内容;100%的认为改革给企业办证减负;96%的认为改革审批程序有所简化;100%的调查者对改革感到满意。
“从收集得到的信息来看,环评备案制切实方便企业办证,简化了环境影响审批程序,提高了审批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庄毅璇介绍说。不过调查企业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多数希望政府在环保验收、环保监管等方面也有改革的内容,简化相关程序,方便企业办事。
“环评备案,只是企业办理众多手续的其中一环,其他改革不跟进,对于企业来说,整体对政府的印象并无太多改变。”庄毅璇说。{page_break}
改革攻坚:
网上备案 监管配套跟进
企业对政府的审批改革期盼是强烈的,不过对于政府来说,一项改革的推动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改革见成效的目的。
环评备案制改革,在曾红专看来,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只是改革的起步阶段,今年环水局还将在便捷审批、强化监管等方面,做更多的改革配套。
在改革的推动者看来,现有的备案仍需要企业人员到政府的办事大厅递交相关资料,还不够便捷。接下来的改革将由现场备案改为网上备案,届时申请人将可以在家中或者企业办公室自行进行网上备案。而电子档案、电子凭证将与纸质形式具有同等的效力。目前网上备案平台正在建设当中。
作为一项改革内容,今年环水局继续推进环评备案制,从监管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审批门槛降低了,要加强,实现‘宽进严管’。”环水局副局长曾红专介绍。而根据出台的环境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环水局还将对备案项目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随即抽查,发现已经备案项目属于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报告书的,将按照环保法规处理,并责令其限期申报,在日常监管和执法中,发现环评备案项目未主动备案的,将责令其及时备案。“确保改革不留漏洞”。
在监管方面,记者了解,环水局还将发布重点污染源名单,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业企业、医院等纳入名单,实行严格的定期检查、定期监测和突击检查制度。同时,每年对已在市场监管部门登记的商事主体进行抽查,如发现项目有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规定或其他违法行为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加强后续监管,强化日常监管、过程监督、突击检查和事后问责,集中力量查处‘污染重、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对产生这些问题的项目严格环保准入,不会放宽审批条件。”环水局人员评说监管力度。
在强化监督的同时,环水局也会适当减轻企业负担,比如除重点污染源外,对其他项目的环境监督性监测,在项目性质、生产工艺、原料和规模等未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监测报告在12个月内有效。
采写手记
环境管理改革需要部门合力
环评备案制是南山区环境管理的一次创新,在全国都是首创,这一制度的实施,迎来了众多的学习者。上周广东省环保厅领导还带队调研南山的这项改革,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还勉励南山进一步探索,从源头环评到验收、环境监管和分级管理等环节进行系统改革。而深圳市有望对此进行全市推广
一个基层的改革激起了巨大的浪花,不过回看这四个月的表现,综合企业的改革期盼,环境管理改革并没有完成,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还需要在监管以及政府其他审批环节相互配合改革,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改革的进展。
改革离不开现实需求,南山作为高新企业集聚区,环境审批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的现实,政府繁琐的审批流程又加剧了这一矛盾,本着为企业服务的角度,在上级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南山迈出了行政审批改革的一小步。经过4个月的运转,成效显现,但是还需要后续的监管配合,还需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改革漏洞出现,改革是为了让企业办事方便,让环境变得更好,而不是降低标准,降低门槛。
行政审批,环保这一环尤为重要,在政府审批环环相扣的流程的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仅有环评备案制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其他部门或者上级部门从更高层面进行统筹改革,真正的让改革变成企业的福利、居民的福利。{page_break}
南山街道:
让最差城中村成“样板”
南山要打造成国际化滨海城区,市容环境要向国际大城市看齐,而现在城中村的环境却成为南山的“心头病”,极大地影响着城区的市容面貌。今年作为“里子工程”深化年,南山区将借助于样板村、样板路项目,来整体扭转城中村的市容环境面貌。近日记者从南山街道获悉,向南西村景观改造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启动,成为南山区今年市容环境提升的第一个开工项目,通过整改成为南山街道的“样板村”。此外南山街道还将选择向南路作为“样板路”进行改造。据南山城管科负责人介绍,两个工程将同时开工启动,建设工期约4个月,预计6月份将完工,届时向南西村等城中村将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现状:大板桥巷子 南山市容另一面
走在南山区的主要干道上,一排排高端写字楼耸立在道路两边,成为南山区城市的主要风景,不过在这些大厦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城中村,向南西村就是一个典型。
这次被整治的向南西村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了大板桥村、丁头村等。该片区北接学府路,南接桂庙路,东靠常兴路,西接南新路。这个方形的区域沿路布局是高楼大厦,有高端酒店、写字楼等,而围合的中心地带,却是一个城中村。内部的环境与周边的市政道路相比差距巨大。
从学府路转向大板桥村,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排低矮的老式瓦房——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建筑面貌,与周边的环境格外不协调。这些老瓦房沿着大板桥巷布局,现在是紧俏的临街商铺,应对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大板桥巷,从路面来看,有两车道宽,但是由于商铺占道经营,并搭建有各种塑料帐篷,从视觉上造成道路非常拥挤,成为一条人行巷子。或许正是赶在中午买菜时间,巷子人流格外多,形成了繁闹的商贸区。
大板桥既是指一个村庄,也是指一个具体的桥,在这座弓型桥旁,还树立了一个文物保护的石碑,凸显了桥的历史。有桥就应该有河,可站在桥上,已经看不到任何河的踪迹,河面已经被水泥路面取代,腾挪出的空间,变成了一个菜市场。
这片露天的菜市场,记者最大的体会就是环境糟糕,与其他城中村的菜市场相比,这里缺少秩序,不少垃圾无序地堆放着,发出一股腐臭味道。一位买菜的阿姨对这边的环境颇有意见:“每天都是这个状况,乱摆卖的、乱丢垃圾的随处可见,每天路过这边都有一股味道,现在是晴天还好,下雨时更是泥泞难行、污水横流。”
沿着大板桥路走到尽头,这个城中村的整体环境明显比其他社区糟糕。
整治:改造启动 打造居民休闲步行街
在采访时,记者无意中碰到了一些特殊的人员,他们手拿施工图纸正在考察现场,其中一位正在对某个点进行比划介绍。
“施工启动时间就在这一两个星期内,很快这条街就会大变样。”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向南西村改造是由南山街道城管科负责,其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把此村作为“样板村”打造,就是因为村庄的整体环境最为糟糕,严重影响着市容。
“样板村项目去年就开始启动,并请了专业的设计公司对向南西村进行整体的景观改造设计,并设计出初步的方案,现在还需要进行部分修改,主要是吸纳居民的意见,在改造的节点、景观方面做些变动。”城管科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这次投入几百万元的整治工程,将主要对该片区的“脏、乱、臭、破、旧、废”进行全方位的整治和改造。对于垃圾乱扔乱丢,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将通过增加垃圾收集点、放置垃圾桶等进行统一的垃圾处理。对于乱摆乱放、水管表、电线等杂乱情况,对大板桥巷市场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设置水电表箱、管线箱。道路路面还将重新设计排水,翻新破旧的污水井以及部分管道。而部分较旧的建筑物,城管科将对私家宅院大门进行重新改建,统一大门风格。此外还将对商户的广告牌、破旧门面、部分住宅立面进行清洗或者改建。通过改造,实现统一的建筑风格,街道整洁干净,适合步行。人车分流,管理有序,商铺整齐统一,商业氛围浓烈。
此外,南山街道城管科人员介绍,在改造完成之后,还将联合股份公司对社区城中村内的车辆乱停放进行规划治理,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进入及停放,实现城中村内环境的大变样。
除了向南西村的样板村之外,位于南油旁的向南路也将启动改造,目前这条道路广告位凌乱,空调室外挂机摆放随意,防盗网等室外构建安全不统一,车辆大量占用人行道,辅道停车现象严重,改造后,将成为适合步行的街道,行人停车分流分区,变成多样化风格的整洁道路。
来源: